北京商办市场复苏,一季度租赁需求提升、大宗投资增长6成
时间:2023-04-07 来源:界面新闻
近期,多家机构发布一季度北京商办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以来北京大宗投资市场迎来暖春,租赁市场活跃度也开始回升。
据第一太平戴维斯统计,一季度北京大宗投资市场累计成交金额约为人民币67.35亿元,虽不及2019年-2021年同期的一半,但较2022年同期增加60.8%。最大手笔的交易为2月底凯德集团宣布以28.1亿元收购北京苏宁生活广场。
商业零售地产的回暖也很明显。仲量联行指出,今年春节期间,北京市重点零售企业销售额较2019年增长13.2%,客流量与消费热度延续到三月,餐饮、高化和时尚品牌等企业正在积极寻租。
其中,2022年经历最大规模退店的餐饮业态在今年第一季度显著扩张,新租店铺面积达到全市增量的38%。
在客流恢复与租赁活跃下,今年一季度,北京零售地产的空置率呈现回落。市区市场环比下跌0.8个百分点至7.1%,郊区市场为9.6%,环比下降0.5个百分点。
不过,仍有面临空置压力的业主对高品质品牌做出微幅租金让步,以此填补空置面积,同时也借此提高项目定位。
“2023年新增供应的入市将为北京零售市场带来超过90万平方米的体量。目前,高品质项目的预租进展较为坚实,供应波峰预计不会大幅拉高全市空置水平。然而,新项目之间的市场竞争或将阻碍2023年下半年的租金回涨幅度。”仲量联行华北区研究部董事纪明表示。
相较于零售市场的回暖,写字楼市场的复苏回暖表现则较为冷淡,虽然带看量大幅提升,但成交端疲弱导致空置率上升、租金下降的趋势未得到好转。
据仲量联行统计,今年一季度,北京办公楼市场净吸纳量由负转正至1.8万平方米,主要由于租赁需求复苏,成功回填了季度内的退租面积。
“从成交数量方面来看,超过60%的甲级办公楼租赁需求来自1000平方米以下的面积,多为创业型高科技行业,鲜有大面积需求出现。”仲量联行华北区研究部负责人米阳指出,近期成交签约主要基于去年四季度的需求。
从行业分布来看,金融业贡献了甲级市场成交总量的40%,尤其是内资金融企业。CBD区域市场率先引领复苏势头,贡献超过三分之一的租赁成交总量。
高力国际抽样调查了分布于北京核心区域的50栋甲级写字楼在最近两个季度的带看量表现,全部项目平均月度带看量从去年四季度一个月大概6-7组,快速恢复到今年一季度的18-19组。个别项目带看量有恢复到一个月40-50组,但也只是恢复到正常市场环境下70%左右的水平。
“去年底写字楼带看数量约为一周5组,但今年第一季度可以达到10-15组,甚至20组客户的情况都有,算下来一天带看两三组都没有问题。”第一太平戴维斯华北区研究部负责人李想表示,潜在租户正在重启租赁计划,但成交转化率还不高。
第一太平戴维斯在报告中指出,租户方的选址策略仍较为谨慎,新租、搬迁、扩张需求仍未完全释放,而去年累积的空置面积叠加目前仍待恢复的租赁需求,迫使业主方也承受着较大的去化压力,选择“以价换量”。
因此,2023年第一季度北京市甲级写字楼空置率环比、同比分别上升0.5、1.5个百分点,达到16.8%的水平。
具体来看,核心商务区写字楼的空置率在继续上升,CBD、金融街以及中关村的空置率分别为14.4%、4.8%以及11.2%,中关村市场是其中空置率上升最明显的区域。相对而言,丽泽、亚奥、燕莎板块商务区空置率出现明显下降,分别下降1.9%、0.4%以及0.2%。
受制于市场需求疲软,业主方不得不让渡出更多的议价空间,使得各商务区写字楼的租金水平受到抑制并持续出现环比下滑,下滑幅度最大的分别是中关村(-5.2%)、通州(-3%)以及望京(-1.4%)。
值得注意的是,在写字楼市场成交端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租赁活跃度甚至出现了“倒春寒”的迹象。
“一季度带看量的高峰集中在春节后的2至3周左右的时间,此后3月左右带看量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整体市场活跃度依然不稳定,需求的恢复强度依然不强。”高力国际华北区董事总经理严区海认为。
高力国际华北区研究部董事陆明认为,需求端的强度将决定整个甲级办公楼市场未来的走势,其中疫情影响、企业预期和扩张意愿、租赁策略和头部大厂退租又是影响整个需求侧表现的四个核心因素。
如果2023年市场需求如期恢复,则以上四点需要出现积极改善。
高力国际认为,全年需求侧的表现大概率是结构性的温和复苏,不太可能恢复到疫情前的净吸纳量水平,如果新增供应项目未能如期入市,退租现象得到缓解,新增需求稳步恢复,则年度市场空置率不会突破2020年19.4%的前期高点,反之则空置率创新高。
“随着核心产业办公面积调整在2023年结束,2024年的整体甲级市场才有可能重新回到去化周期。”陆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