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家园

陈劲松:降档新常态

编者按:在创造中寻求解决之道,从2022年开始,一个“新的行业”正在成型。

当前,世界与中国迎来百年未有之变局,面对世纪疫情、全球化退潮、经济下行、地缘冲突与能源危机等不确定性,困难与考验前所未有。

此时,整体经济及各行各业都进入了新的周期,房地产及由此衍生的全新生态体系,要用最积极的态度,给今天的行业及相关产业重新定位,并寻求破解之道。

作为有着数十年市场化发展深厚积淀的庞大产业,作为稳住经济的重要抓手,在新的周期,中国地产行业的企业领袖和精英们,如何创造新的未来?

值此艰难时期,“2022博鳌房地产论坛”如期召开,观点新媒体一如既往邀约中国地产商业领袖及新生代地产人,传递信心与勇气,讲述他们的故事和思想。

和陈劲松约定采访当天,受疫情阻滞,我们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聊起了过去这段时光。

“在过去一年,房地产行业处于急速向下的‘风险出清’阶段,这是过去很多年都没有出现过的。”4月3日,陈劲松在联合署名的致股东函中这样形容市场,皆因自“恒大事件”爆发以来,大多数开发商均面临着现金流及偿债的严峻挑战。

市场大环境降档的趋势仍在持续,陈劲松所感知到的风险是,房地产销售规模或将随大环境的降档而继续下滑。他坦承,要解决市场存在的问题非常不容易,作为其中一份子,虽然世联行难以独善其身,但也在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在这个降档的市场中,为行业现状的改善,贡献着专业的力量。

今年以来,陈劲松不止一次呼吁,大家都要正确理解和接受这样一个降档的市场,不确定性仍将是市场最大的特征,他将其称为“新常态”。

尽管雾霾重重,世联行亦看到了“新常态”下的一缕阳光:一个需要客户定位、需要节省营销成本、挖掘存量资产价值的市场,专业价值才真正派得上用场。

而所谓的机遇,实则是规律所带来的。

降档

与陈劲松见面时,房地产行业已跨过了2022年的上半年,于是我们很自然地聊起了销售规模的话题。

自去年7月以来,商品房销售已呈快速回落的走势。根据观点指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今年1-6月,前100房企累计权益总销售金额2.42万亿元,同比下降52.7%。6月份,前100房企实现权益总销售金额5611亿元,同比下降46.8%。

2021年曾被陈劲松认为是房地产真正的转折年,但今年的情况似乎更为糟糕。

“今年上半年百强房企销售比去年下滑了50%,回款又慢一点。”陈劲松接着转向房企的债务:“六七月份美元债到期的又不少。目前来看,房企的偿债压力仍然很大。”

谈及此,他无奈地笑笑:“行业内肯定会有很多人很悲观。”下半年销售可能会有好转,但2022年新房销售额也许会在去年基础上继续“降档”。

无独有偶,社科院国家未来实验室等单位联合发布报告,预计今年新房销售额达到15.3-16.7万亿元,较去年18.19万亿元水平下跌8.19%-15.89%。

“怎么理解销售降档?从17、18万亿降档到15万亿,这个趋势还会不会继续?”这位学者型企业家眼中,未来销售规模可能会继续降档,这就是大环境,大环境可能就是面临着降档。

即便剔除疫情反复所造成的影响,陈劲松依然认为房地产“降档”是趋势性的,判断依据与他过往频繁引用的“三十年为一世而道更”几乎一致。

这些客观因素包括,经过三十余年高速增长后,2020年央行发布的调查显示,我国城镇住房拥有率达到96%;而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我国家庭户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1.76平方米,平均每户居住面积111.18平方米,其中城市家庭人均居住面积36.52平方米。

在陈劲松看来,数据层面我国基本已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房屋自有化率甚至高于部分发达国家。户均居住面积角度观察,内地至少也超过香港一倍。这同样意味着,未来的增长空间已经较为有限。

人口一直是观察宏观经济、城市发展乃至房地产行业的长期指标。有迹象显示,自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60%以来,该指标已出现趋势性增长放缓。2019-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60.60%、63.89%、64.72%。

陈劲松预计,今年农村进城人口可能会继续下降,城镇化率增速或从0.8个点降至0.6个点。“这是趋势性的。”

当城市的发展动力,诸如人口、外贸、投资等出现降档趋势时,房地产若干根本问题便摆在了整个行业面前。

陈劲松向我们列举的问题包括,城镇化率是否已处于高位,新增人口就业需求能否满足?外贸进出口降档,老百姓家庭负债率较高,是否还有信心加杠杆买房?以及房企在市场增长时猛地借钱,当市场下行,它们如何面对资产负债表恶化?

因此他提出,我国已经有60%多的城镇化率,在这样的高位,如果经济发展动力缺失,当然商品房销售要从17、18万亿降一大档。

“去年是开始降档,现在是下台阶,明后年降到多少合适?这是全行业可以探讨的。”

稳经济

对于房企的资产负债表恶化,陈劲松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非常不容易。

自去年以来,房企普遍面临融资环境收紧、商品房销售持续转弱的情况,去年下半年起境内外信用债出现大规模违约。

“这就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一边是2022年上半年百强房企销售降了50%,另一边负债还要偿还。”

而在房地产的产业链条中,房企流动性恶化,亦会引发大量的上下游产业“三角债”问题。三角债是企业之间欠付贷款的俗称,本质上是一种连锁债务关系。

世联行同样受到波及,陈劲松对此并不避讳:“行业各个方面都受影响,包括代理公司,大家是一样的。”他随即指出,现阶段房企还面临保交楼的问题,这项工作肯定要优先处理,因此三角债的处理时间便会延长。

“资产负债表恶化问题并不是开发商能自己解决的,而是要政策、金融综合解决,恢复市场信心。”

微信朋友圈是陈劲松对外输出观点的主要场合之一,他曾在朋友圈呼吁,学习美国经验,成立房地产国家基金;成立预售商品房入伙交楼保险巩固购房者信心等。更早之前,他甚至还建议过将“限售”以外的限制政策松绑,破除“三道红线”以保证债务重组,以及加速发行REITs。

从过去一个多月以来,随着稳经济大盘相关政策陆续实施,房地产行业在销售端、融资端出现回暖迹象,改变总是需要循序渐进的。

万科董事局主席郁亮在6月底也表示,短期市场已触底,市场恢复是一个缓慢、温和的过程。其中,主要一二线城市5月的成交已出现好转,进入6月环比明显上升。

在郁亮讲话前的十多天,陈劲松点评称,市场要形成筑底,关键看成交量。对于行业出现的“底”他们几乎达成了某种共识,陈劲松说,一些民企已开始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拿地,这是土地市场触底的表现,也是整体房地产面向未来触底的表现。

“缓慢恢复怎么理解?”郁亮认为,尽管6月环比明显上升,但同比仍然下降,更重要的是行业不会再回到过去高峰时期的规模与增长速度。

陈劲松认为这与自己的立场不谋而合,房地产行业已进入了趋势性增量下台阶的前半段,大方向仍是降档。

实际上,房企的资产负债表或地方的土地财政,很大程度上要看商品房的成交量,因为销售是经营所需现金流的主要来源。在陈劲松的“降档”预测中,房屋市场成交量如果长期维持低位,行业恢复就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当我们的话题又一次拐回到“降档”时,陈劲松换了种轻松语调说,中国在解决房地产问题上有无比的制度优越性。

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中国也曾面临严重的存量资产质量问题,最终通过设立信达资产、华融资产、长城资产及东方资产四家AMC,逐渐接收了四大行1.5万亿元不良贷款。

“如果当时不由国家拿AMC来收不良资产,相关三角债没法清理,企业资产负债表也没法改善。”这种处置思路如今依然可以借鉴,他呼吁金融政策端“出大招”解决房地产的不良资产问题。

价值

房地产作为最重要的内需市场,本身也是构成整体经济的关键因素。

陈劲松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稳经济首先是稳信心,稳信心即稳信用,短期内重点是保现金流,这需要将对房地产的一大批限制政策撤销。

中期重点要解决信用问题,通过政府设立不良资产相关资金,以国家信用保障交楼。他建议,由国家信用出面稳住局面,而非任由小麦、水果换房等现象产生,后者容易导致市场秩序的扭曲和混乱,给银行进一步带来风险。

从长期看,企业存在仍将是以盈利为目的,从而进行生产经营,只是发展逻辑已发生本质性变化。对于房企尤其是民营房企而言,陈劲松认为未来应摒弃债务驱动思维,不再追求规模快速增长。

他呼吁全行业关注“价值”,价值即企业存在的理由,这种理由可以是运营效率、服务能力。“偏轻资产才有价值,我估计未来将是以国企为重资产,民企为轻资产的方向。”

对于土地招拍挂市场的偏执同样需要放下,陈劲松上世纪90年代便前往香港,在中海担任项目经理,对那段时期的香港地产史有着切身经历。中海早期全资拿的项目基本很小,他负责的首个项目是湾仔海华苑第五座,占地不足500平方米,楼高仅12层,这样的“豆腐块”构筑了中海的一部分成功。

但如今香港地产早已转向存量时代,主流房企采取“开发 持有”模式进行精细化开发,其中持有型物业租金收入占20%-40%,部分达到90%。

内地的主要城市也逐渐步入存量时代,从规律的角度,陈劲松曾认为,存量资产盘活应该是最有前途的方向。而世联行曾预测,房地产在长期仍是十万亿级数的巨型产业。

他结合当下REITs推行的趋势,认为房企要抓住的机遇是将存量资产变成REITs,这反过来要求企业要抓运营,运营现金流健康,不愁没有银行贷款。

“我觉得要解决好问题,不只是靠政府,自己也要努力改善资产负债表。”

世联行自身何尝不是在改善资产负债表,这主要体现于它的转型探索中。

2021年起大部分城市销售开始萎缩,北方城市首当其冲,世联行选择业务收缩,将这些地区原来15、16家子公司合并重组为5家。陈劲松对此丝毫没有犹豫:“如果还不行就继续再合并。”

其次是注重现金流,世联行现阶段不以单个公司盈利作为考核指标,更加重视现金流,如果现金流无法支撑,就坚决撤出当地市场。

年报显示,2021年世联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0.51亿元,同比增长38.59%,近三年均保持正向流入;期末,公司货币资金18.66亿元,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及长期借款共计8.1亿元,较2020年大横琴集团入股前(近22亿元)有大幅下降。

陈劲松曾说,进入房地产下半场,世联行所做的一切将变得更有价值:营销策划终于管用了,城市资产运营创造价值了,精细化管理效率更高了。从行业生命周期观察,成熟期竞争激烈,企业应对的关键策略是成本控制和市场营销的有效性,而这些也是世联行所构建且擅长的能力。

话虽如此,但处于一个总体经济都在下滑的环境中,他们终究是市场的一份子。“我们不可能一点不受影响,但正在根据环境和自身情况进行改善,往提升价值的方向努力。”

在大交易业务以外,“大资管”业务被视为世联行转型的增长极,该业务同样受疫情及行业波动影响。大资管业务于去年完成团队设计及组织调整,陈劲松认为下一步是能力的提升。

他说,现在大资管业务要把数字化能力提升一点,多向五大行学习,然后迎接一个以存量资产运营为主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