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改善需求在观望,刚需仍是购房主力
时间:2023-01-30 来源:新京报
回顾2022年哈尔滨的楼市表现,总体上不尽如人意。即使限购、限售等政策一再松绑也没能提升市场活跃度,全年房价下行走势仍未扭转,购房者置业信心还有待进一步修复。“大家都是买涨不买跌,看着房价下跌,都不急于出手了。”家住哈尔滨的吴琼(化名)如是说。
“买涨不买跌”
吴琼大学毕业后就留在哈尔滨工作,她很庆幸十年前买了一套房子,当时的价格不到8000元/平方米,但是那时候,她的经济能力有限,依靠娘家和婆家勉强付了首付,买了一个两居室,现在家人都觉得有点小,来个亲戚就没地方住了,也有换大房子的愿望。因为有过买房的经验,而且目标是改善置业,吴琼看好的房子单价都得万元以上。
虽然这两年一直有换房的想法,但是吴琼并没有行动,之前是因为疫情,她暂缓购房。现在她考虑更多的是价格还会不会降。另外,吴琼再买房也是要贷款的,她考虑的还有还贷压力以及未来家庭收入等问题。
“综合考虑后觉得买房的时机还不成熟。近期虽然有不少楼盘打折促销的消息,有的新房比二手房还便宜,但是还想再等等。”吴琼说:“大家都是买涨不买跌,认识的人中,即使有一居换两居、二居换三居的打算,但看着房价下跌,也不急于出手了。”
像吴琼一样处于观望中的购房者并非少数。这样的购房心态和市场预期也在影响哈尔滨楼市销售,因此“降价跑量”成为当地楼市的主要策略。今年以来,“购房立减近10万”“一口价优惠房”“送车位”等促销手段在哈尔滨层出不穷。
由于降价跑量是哈尔滨当地房企的重要营销策略,房价也成为衡量市场走向的重要指标。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2年数据显示,在省会城市中,哈尔滨新建住宅价格同比下跌较多,降幅为7.6%,哈尔滨的二手住宅价格则同比下跌9.1%。
面对市场持续下行,为了加速去化,哈尔滨市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的扶持力度也在加大。2023年1月20日,哈尔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通知,对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措施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提到,具有哈尔滨市户籍(包括9区9县市),符合生育政策,在2021年10月29日以后生育第二、第三孩的家庭在主城9区内购买首套或第二套新建商品住房,凭相关有效证明分别给予1.5万元、2万元的一次性购房补贴。此外,非哈尔滨市户籍个人在主城9区内购买首套或第二套新建商品住房,凭相关有效证明,给予1万元一次性购房补贴,补贴资金由市级财政承担。
从上述拟对非本市户籍购买二套新房进行补贴,可见哈尔滨对楼市扶持的力度较大。事实上,哈尔滨一直是房地产放松调控政策的代表城市之一。虽然当前楼市依然处于调整期,但置业需求仍客观存在,哈尔滨在政策方面一直积极推动楼市复苏,早在2022年3月,哈尔滨打响了省会城市取消限售第一枪;同时,其还对人才购房提出利好政策;此外,为了加快交易,提振住房需求,哈尔滨还在推行新建商品房“交房即发证”试点工作。
“刚需”仍是主流
如果说像吴琼这样的改善购房人群还处于观望之中,那么“刚需”仍然是目前哈尔滨楼市的主要购买群体。
方亮(化名)刚参加工作两年,他的老家在齐齐哈尔市,目前一直在哈尔滨租房住,父母有意帮他支付首付购买一套房,这样不仅省了房租,还能稳定下来,不用经常搬家了,也可以当作以后的婚房。
“只要有时间,我就去看房,碰到价格合适的就会买。”方亮说,他考虑的主要是总价,不想花父母太多的养老钱,买个能满足目前居住需求的房子就行了,以后有能力再换。
有了半年多时间的看房经历,方亮说,房地产还是有很多专业的知识,虽然买房是自住,但是将来肯定会置换,也要关注到投资价值,起码要能快速变现,或者不能出现降价的情况。“对市场了解得越多,买房就变得越慎重。”方亮如是说。
像方亮这样的刚需族在哈尔滨购房者中较有代表性。据哈尔滨当地机构数据显示,近三年,刚需仍是哈尔滨楼市主角,他们的需求趋向低总价产品。而哈尔滨楼市另一个特征是,三年内,在疫情影响下,外地来哈置业比例明显降低。
虽然2022年在一连串的政策作用之下,哈尔滨房地产市场的回暖仍不及预期,不过,“翘尾”行情的出现也为2023年楼市走势树立了信心。在哈尔滨2022年12月举办的冬季商品房展销会期间,成交新建商品住宅和非住宅共计6577套,总成交金额为56.55亿元,总成交面积为63.35万平方米,极大地推动了市场交易量。
据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哈尔滨楼市于2022年12月成交面积同比增长214%、环比增长248%,成交金额同比增长129%、环比增长171%。对此,中指研究院分析人士认为,在政策利好下,哈尔滨楼市企稳复苏趋势已经初显,虽然成交均价呈现持续下探态势,但降幅已经有所收窄。不过,总体来看,目前哈尔滨楼市活跃度仍不足,购房者置业信心有待进一步恢复。
2023年,被寄予希望是楼市复苏之年,在房地产政策宽松力度超过以往的大背景下,房价的走向变得更加微妙。吴琼也称,在她的印象里,哈尔滨的房价已跌了三年,她也会看好机会,在合适的时候出手购房。
新京报记者 袁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