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家园

房地产市场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媒体:房住不炒已成多方共识

住房和城乡建设是最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是稳增长扩内需、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领域。我国城乡面貌发生巨变,人民群众居住条件显著改善,房地产市场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特别是房地产长效机制实施以来,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已成为社会共识。

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10年来,我国住房市场体系与住房保障体系持续完善。

一方面,党中央把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这个目标作为重要任务全面部署,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逐步完善。各地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始终不动摇,因城施策、分类指导,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房地产长效机制稳妥实施,城市主体责任和省级监管责任落实落细,房地产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坚定不移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10年来,住房供应规模持续增加,商品住宅销售面积累计132.34亿平方米,是上一个10年的2.2倍。

与此同时,各地以支持首套刚性购房需求、合理改善性需求、租赁住房需求为着力点因城施策。100多个城市的银行根据市场变化和自身经营情况,自主下调了房贷利率;部分城市对生育二孩、三孩家庭购买首套住房的,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上限……随着各项政策加快落地,居民住房品质逐步提升,新建住房质量更高、配套设施更全、居住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群众居住条件显著改善。

另一方面,第一次明确了国家层面住房保障体系顶层设计。我国以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为重点,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住房条件、支付能力,研究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同时,我国还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住房保障政策和管理制度,确保让需要帮助的住房困难群众能够真正受益。10年来,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大力实施,住房公积金惠及群体逐步扩大,住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累计完成投资14.8万亿元,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5900多万套,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1.4亿多群众喜圆安居梦。

展望未来,从增量看,我们还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镇每年新增上千万人口,对城市的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仍将带来大量的需求;从存量看,我国已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更新改造等方面的任务量也很大。城市住房以及基础设施等建设的增量和存量加在一起,再加上我们的乡村建设,仍将保持相当大的规模。

当前,人民群众对住房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接下来,我国将加快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着力提高住房设计和建设水平,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居住生活需要。

“房住不炒”已成多方共识

经济日报记者 亢舒

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为做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市场秩序不断规范。

10年来,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把房地产发展的落脚点放在民生上,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一城一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建立政策协同机制。保持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增强调控政策的协调性精准性,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遏制投机炒房。主要包括加强住宅用地供应管理,建立住房与土地供应联动机制,以及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促进房地产与金融良性循环。

建立部省市联动机制。适应房地产市场运行规律,部省市联动管控,夯实城市主体责任,强化省级政府监督指导责任,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加强对城市“一城一策”的指导监督。

健全监测预警和评价考核机制。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监测体系,常态化开展月度监测、季度评价、年度考核。对超出调控目标的城市,通过发函预警、会商约谈、调研督导等方式,督促城市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稳定市场。

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有关部门联合开展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3年行动,重点整治房地产开发、房屋买卖、住房租赁、物业服务等领域违法违规行为,按照“管住不管死”的原则,加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同时,以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为首要目标,以法治化市场化为原则,防范化解市场风险,切实维护购房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房地产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未来,要继续坚持一个定位,也就是“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是做好房地产工作的根本遵循。要不断健全两个体系,一个是住房市场体系,一个是住房保障体系,这两者缺一不可。要努力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要进一步完善人房地钱4个要素联动机制,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