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家园

房企的这半年 见证一个半年的“风云录”

  过去的几十年里,房企活得就是一个敢拼,“高融资、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才能高效率,高收益……而“三道红线”,犹如“晴天霹雳”炸醒了罹患“三高”的房企,规则变了,地产江湖大浪淘沙。

  日趋严格楼市调控、集中供地、金融机构“两道红线”,在政策和市场双向挤压下,肩负中国城镇化发展使命的地产行业,正在面对营收与利润的割裂局面。

  据wind数据统计,2021年上半年,已披露财报的54家房企,整体营收同比上涨28.9%,平均净利润率却下滑1.1个百分点至9.3%,五年来首次跌破10%。

  10%是一条分水岭,因为房地产息负债利率也是10%,当净利润无法跑赢有息负债利率,中国房企又该如何生存下去?

  从这几份优秀的成绩单中,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与2020年上半年相比,今年上半年有30多家房企净利润实现上升,有20家房企的净利润率同比上升,剔除扭亏因素后,招商蛇口、保利、龙湖、宝龙、香江等房企净利润均有涨幅。

  为什么在行业毛利率受影响,整体利润下滑的情况下,绿档房企能够扛住净利润指标的疲软,实现逆势增长?

  道理很简单:当融资监管趋向严格时,地产行业的资质分化就会越来越明显,自身“问题”少的房企,更能得到更多的资源倾斜,形成正循环。

  这一点在土拍市场中体现最为突出,今年以来,以往的“拿地大户”基本已经很少拿地;相比之下,万科、龙湖、保利、华润、招商蛇口、金地等绿档房企在拿地方面仍保持自己节奏。

  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8月,拿地金额前15的房企均为黄档以上房企,其中绿档房企占据7席。除了保利、华润、招商蛇口、金地、中海等央企外,2家民企“优等生”:万科拿地金额962亿元,排名第一;龙湖拿地金额374亿元,排名11.

  三道红线既是“三高”房企的夺命锤,又是绿档房企的春天,尤其是对于民营房企来说,“绿档”二字为它们提供了宽阔的发展空间,成为逆势生长的“种子选手”。

  比如连续5年保持绿档的龙湖,上半年实现营业额606.2亿元,同比增长18.5%;地产开发合同销售1426.3亿元,同比增长28.4%;再如回归绿档的万科,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671.1亿元,同比增长14.19%,实现合同销售金额3544.3亿元,同比增长10.6%。

  其实不止民营房企,整个以高杠杆迎来高增长的房地产行业,转型至“低债、低息、高评”的低杠杆状态,正是未来中国房地产的长期发展方向。

  中国有两句古话:一句是矫枉必过正,一句是欲速则不达。前者是治理方向,后者是治理智慧,这两句话放在如今的房地产行业在合适不过。

  在地产行业的“黄金时期”,房企不断地融资、不断地拿地、不断地盖楼,循环往复借此提规模、抓盈利,不少房企纷纷喊出自己的“千亿目标”,甚至有房企提出要保持年均八成的业绩增速……

  但是这种近乎“野蛮”的发展模式,想要持续几乎没有可能,它存在的前提条件近乎苛刻,而且之间相悖:市场上流向房地产行业的资金充裕、市场整体需求保持持续旺盛、房地产行业内部竞争不至于过度激烈。

  另外房地产企业通过开发贷、购房贷款和国内的商业银行紧密绑在了一块,楼市整体的风险一旦发生,那么对于金融系统来说也会造成重创。

  所以房企的“风格切换”已成必然,从“野蛮发展”到“稳健发展”,既是保障房地产企业稳健发展的趋势,也是保障整个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趋势。

  事实上,保持稳健发展正是大型房企持续盈利的“秘密武器”。

  就像“实用主义”的碧桂园,2021年上半年,集团净利润224.2亿元,同比增长2.3%,归属股东净核心利润152.2亿元,同比增长4.2%;“行健志远”的龙湖集团,上半年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74.2亿元,减除少数股东权益、评估增值等影响后之核心净利润61.8亿元,同比增长17.1%;“韧性生长”的华润置地,上半年核心净利润99亿元,同比增长18.3%,归属股东净利润131亿元,同比增长15.4%。

  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长期在财务端保持“企稳”态度,追求规模与质量的平衡。

  亿翰智库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房企整体融资成本区间为3.80%-12.38%,其中超半数房企的融资成本超过6.5%。反观2021年上半年,华润置地融资成本仅为3.88%,龙湖借贷成本不过4.21%,碧桂园平均融资成本也保持在5.39%的低水准。

  “三道红线”推出后,资金扼住了房企的喉咙,在这个背景下融资优势则显得更加重要,而这种优势需要长期积累,通过多轮“低债、低息、高评”正循环去实现,这就为那些长期坚持稳健发展的房企,留足了弯道超车的空间。

  一众房企还在手忙脚乱稳财务、降负债之时,长期稳健型房企已在排兵布阵布局地产的下半场进攻了。龙湖刚刚公布的半年财报中提到,2021年下半年,龙湖计划推出34个全新项目产品,涵盖刚需、改善、商业等几大细分领域,旗下长租公寓、物业服务均预计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长。

  从时间节点上看,中国房地产经过20多年市场化发展,16万亿住宅天花板已经到来,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达到39.8平,接近国际饱和平均水平,所有房企业绩,也从高速增长进入中低速增长,甚至下滑。

  转型与多元化、开辟新战场在此刻无比重要,更是大房企继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刚需”。

  2008年、2013年、2018年、2021年,历史时刻在提醒:每一次地产调整,就是一次或转型或多元化或多维发展的“助攻”。

  在这几年里,有房企提出要从地产开发商转型成为“城市运营商、城市服务商”;有房企选择拥抱市场新兴产业,医美、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迈开步子搞多点开花式发展......有房企扛起锄头搞农业,甚至干脆放弃地产业务转型医疗健康、社区服务等其他行业。

  地产下半场,房企之间的角逐更像一场马拉松,步子跨得太大,终点前就已经精疲力尽;赛道选的太偏,终点始终遥遥无期;这时,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跑得远”才能跑向终点。

  本文内容来源于楼市参考,姜子尘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