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东方药林杯”科普大赛 让中医药智慧走进基层
时间:2025-10-23 来源:品质家园
“大家看这个体检报告,甘油三酯高,平时用陈皮泡水喝,搭配快走30分钟,就能慢慢改善……”在首届“东方药林杯·健康科普”大赛的参赛作品中,退休医生张叔用方言和手绘图表,将心脑血管健康知识讲解得通俗易懂。这场由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主办、东方药林协办的大赛自启动以来,吸引了超过10万人次关注与参与。没有晦涩的专业术语,也没有刻板的形式限制,只要内容科学、表达清晰、便于大众理解的健康科普作品,都有机会登上展示舞台。这一活动也体现了主办方推动健康知识普及、助力基层健康教育的努力方向。

“现在朋友圈里的养生信息良莠不齐,有的声称‘某种食物能治百病’,有的把体检异常直接等同于重大疾病,普通人很难辨别真伪。”大赛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要“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但在实际传播过程中,专业门槛较高、表达方式单一等问题,仍制约着科学健康知识的有效传递。为此,本次大赛在形式设计上注重包容性和可参与性:参赛者可围绕心脑血管健康、血糖管理、免疫力调节等常见话题,通过3至5分钟短视频、8分钟创意演讲,以及手绘漫画、方言快板等形式进行创作;内容以准确、实用为原则,重点在于帮助公众了解日常健康管理的基本方法。
除了鼓励多样化的表达形式,大赛也着眼于健康科普人才的持续培养。对于表现优异的创作者,主办方提供奖金激励及健康礼包,并邀请其加入“健康科普志愿者团队”,参与后续培训与交流活动。培训内容涵盖科普内容撰写技巧、面向社区的宣讲实践等,旨在支持更多人成为长期传播健康知识的力量。“我以前只是在小区里跟邻居聊聊养生经验,现在有了更多学习机会,也能去不同社区分享。”获得二等奖的社区居民王敏说,她正筹备自己的第一场线下健康分享课。
此次大赛也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一个平台。不少参赛作品融入了中医理念:例如通过体质辨识帮助公众判断自身属于“湿热型”还是“气虚型”,并提出相应的调理建议;有人演示如何使用艾草、生姜制作简易外用包,缓解关节不适;还有人解读《本草纲目》中“药食同源”的思想,倡导从日常饮食入手进行健康管理。这些内容在增强健康知识实用性的同时,也让传统中医药理念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被更多人接受。
“健康科普需要持续投入和实际行动。”据了解,主办方还计划设立专项公益项目,支持健康知识进社区、进县域。未来拟组织科普团队深入乡镇地区,采用方言讲解、实物示范等方式,提升基层群众的健康认知水平。
作为协办单位,东方药林表示,企业将持续支持健康科普工作,致力于搭建专业与大众之间的沟通桥梁,让更多人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科学的健康知识,让中医药智慧更好地服务百姓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