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家园

跳出“硬核”思维,中国城市的发展逻辑变了

  时间回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

  那时的北京,还处在大院时代,市民眼中的北京城,基本就是目前北京的二环以内,出了二环基本就是荒郊野地。

  上海则被黄浦江分为两个部分,人们主要靠乘船过江,15分钟一班,当时的浦东,还是一片广袤的农田。

  广州随处可见低矮平房和二三十年代的旧建筑,当年的华侨新村是为数不多的“豪宅区”。

  而深圳还是一个小渔村。

  四十年后,沧海桑田。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也突飞猛进,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不仅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标杆,更成为一张对外展示中国崛起的名片。

  然而,伴随着人口红利的减弱以及后城镇化时代的到来,以往靠规划、扩张等硬核发展模式收效不再立竿见影,城市发展的逻辑正在发生改变。

 

“硬核”下的软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一座城市的命运也是如此,兴于人丁兴旺,衰于人去楼空。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硬实力明显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制造业的崛起。如今,中国不仅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而且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而中国此前的城镇化进程,与制造业崛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最生动的案例莫过于长三角与珠三角。依托先进的制造业集群,长三角、珠三角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长期吸引大量劳动力人口流入,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进一步带动了当地服务业的繁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大批资本和各项政策资源也不断加持本地经济,造就了长三角、珠三角繁华的城市群生态。

  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减弱以及后城镇化时代的到来,城市“硬核”扩张下的软肋开始暴露出来。一方面,城市继续扩张遇到瓶颈,创造的经济效益增量有所放缓。另一方面,大量城市人口带来的医疗、教育资源紧缺、户籍制度不完善、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等问题,制约着城市发展的活力与竞争力。

  进入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都提出了产业升级的概念。同样,一座城市想要不断向前发展,也需要找到新的增长曲线。

  日前,上海市委召开了一场特殊的会议。会议的主题令人耳目一新——提升城市软实力。在地方党委全会上,以“软实力”为主题还是第一次。

  上海这些年的发展一直很“硬核”。它不仅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同样也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在国家的重大战略版图上,上海从不缺席。

  可以说,上海率先提出发展城市软实力,释放了强烈的信号。未来城市的发展逻辑,或许就诞生其中。

 

软实力,是城市需要修炼的内功

什么是软实力?

  软实力并不是一个新词,但其概念也十分模糊宽泛,以往经常用在国家身上,表现出一个国家在文化领域或价值观上的对外影响力。而从官方立场上提出发展城市的软实力,尚属首次。

  对一座城市而言,软实力更体现在城市自身的精神品格。

  从文化领域看,软实力彰显出了一座城市的神韵魅力。除了本地历史遗存的文化遗产、名胜古迹,还盛产文化精品、文化IP。

  从城市治理角度看,软实力体现在一座城市的善治效能。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方面能够不断创新,引领时代潮流的发展。

  从城市面貌上看,软实力展现的是一座城市的发展活力。人人有闯劲、敢创新,成为社会各界人才展示自我的大舞台。

  从城市内核上看,软实力传递的是一座城市的生活体验。不论是宜居、宜业、宜学还是宜游,总有一项能够传递出城市的温度与韵味。

为什么要发展软实力?

  如果将城市发展比喻成修炼功夫,硬实力就好比一座城市的套路、架子,软实力则是城市的内功、血肉。练套路简单,照葫芦画瓢,一学就会;修炼内功却需要平心静气、久久为功。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世界,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识。只有“修炼”好软实力的城市,才能经受住新竞争格局下的惊涛骇浪;只有发展好软实力,才能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寻觅到新的增长曲线。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城市基因,软实力的根基也各有不同,这次上海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发展城市软实力,在释放强烈信号的同时,也激起了大家的好奇,上海发展软实力的底气在哪?

 

为什么先变“软”的是上海?

  有人曾说过,两千年历史看西安,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

  如果在现代中国发展历史中选择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上海往往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答案。

  上海,既是古老的,也是年轻的,既有东方观念,又吸收了西方思想。上海经历了从江南文化到海派文化的蜕变,但城市底蕴中的精致与包容却从未改变。这正是上海发展软实力所具备的先天优势。

  早在1930年代,上海就已经是远东第一大城市,在江南文化和西洋文化的结合中,海派文化应运而生。海派文化继承了江南人的敏感和细腻,同时也吸收了欧洲开放包容的商业精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城市文明。

  此外,近代上海红色文化,之所以那么鲜艳、灿烂、繁盛,与上海城市文明中的独立、自由、务实、自强、好学、创新、法治、爱国等特点分不开的。

  在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交织中,上海的城市品格即是纯粹的,又是复杂的。从表面看,上海是一座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城市,以包容开放的心态,接纳来自国内国外的人才。而近距离观察,你会发现,上海也是一座“内向”的城市,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既精致又内敛,从不轻易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感。

  如果说精致、包容、开放、创新等根植于上海城市基因里的文化底蕴,给予了上海发展软实力的高起点,那么上海自身扎实的硬实力,则是发展软实力的强背书。

  2020年,上海市GDP超过3.8万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7.2万元,两项指标均处于全国领跑地位。

  从数据指标中可以看出,上海自身经济实力在全国范围内都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其实,软实力与硬实力,如同毛与皮之间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具备夯实的硬实力,是上海发展软实力的有力保障。

  我们常说,城市的未来取决于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一座城市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朝气昂扬的年轻人。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上海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毋庸置疑。

  在年轻人眼里,上海有着“魔都”之称。除了精致高效的城市管理、规范自由的就业创业土壤,中国几乎没有哪座城市在吃喝玩乐上比上海更丰富多元的了。外滩、陆家嘴、南京西路、新天地...无论哪一处都充满着古典与现代并存的时尚元素,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打卡”、“种草”。

让青年才俊们在施展才华同时,感受到在上海生活的精致美好。无形之中,上海其实在过去多年里已经培育出了软实力的深厚底子。

  除了对内的吸引力,上海发展软实力还有一个外在优势。作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上海是中国一张对外展示的名片,一个外部了解中国的窗口。

  过去四十年,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很多外国友人都是通过上海的变化了解到中国崛起的速度。生活在上海的老外,他们既是上海快速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建设者、参与者。

  数据显示,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上海的外商投资仍然逆势增长。最新统计显示,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接近800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接近500家,两项指标稳居全国首位。

外国友人的“上海故事”,也是上海发展软实力的一大优势。他们更能将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精神、准确深刻的传达到世界各地,吸引更多外国一流的人才汇聚上海、爱上上海、融入上海,共同将上海建设成综合实力强大的世界一流城市。

  当然,在具备发展软实力先发优势的同时,上海同样也面临着挑战。因为软实力归根到底是一项“人心工程”,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受益,软实力的能量才能发挥出来。

  因此,这次上海在提升软实力方面,有两点值得关注。

  首先是营商环境的进一步完善。这其中涉及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的进一步升级,以及网络技术加持下行政效率的全面提升。

而相比营商环境,宜居环境的优化是提高城市软实力的关键。

  一直以来,生活在大都市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高昂的生活成本、激烈的竞争氛围,很难让外地务工而来的新市民有归属感。正所谓故乡安置不了肉身,他乡容不下灵魂。“北漂”、“沪漂”、“逃离北上广”等网络热词的出现,正是大城市居住环境欠佳的心灵写照。

  因此,在提出“人人都是软实力,人人展示软实力,人人也都是软实力的受益者”这句口号后,作为一个标杆级的一线城市,上海如何提升自己的宜居环境,不仅牵动着每个上海人的目光,也牵动着全国人民的目光。

  显然,在住房、教育、养老、交通等诸多领域,上海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而软实力的发展,也需要久久为功,逐渐将经济硬势能灌溉到城市的精神内核上去。不可否认的是,如今软实力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机遇、新动能,能否抓住,对上海、对中国至关重要。

 

“软硬兼施”,未来城市的必修课

  问渠哪得清如水,唯有源头活水来。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共同见证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激情澎湃的每一个瞬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构建了我国“两横三纵”的城镇化战略格局。

  在各地经济多点开花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

  在人口不断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徙的过程中,区域经济失衡的情况不容乐观。这其中既包括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包括同一地区核心城市与非核心城市发展失衡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一些标杆城市如何突飞猛进,却忽略了透支各项社会资源集中发力于一点背后的风险和隐忧。

  换句话说,在区域经济失衡的情况下,核心区域的马太效应就会不断放大,社会资源和人才不断向核心区域汇集。流动人口的持续增加,一方面造成了城市管理成本的提升,另一方面则引起恶行竞争,造成大量人才损耗。

  大城市的资源是有限的,从人性的角度看,第一批占有城市资源的人,势必不愿与后来者分享自己的资源,削弱自己在城市中享有的优势地位。因此,源源不断的后来者只能互相竞争那些剩余不多的社会资源。很多时候,这种竞争是无效的,是一种对人才的浪费。

  如今,上海提出了发展城市软实力的概念,这恰恰为未来城市的发展逻辑给予了很多启迪。

  城市,是由每一个鲜活的市民所组成的。城市的繁荣,不应当是一串串天花乱坠的经济数字,不应当是一小群富裕人群的生活秀,而应是每一个普通市民都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他们在物质上可以不富足,但精神上一定很满足,他们热爱这个城市,愿意与它患难与共,而非在盛筵上分一杯残羹,在散席后一哄而散。

  因此,真正繁荣的城市,一定是硬实力与软实力并存的。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城市品格,细心培育,总能结出软实力的果实。

  随着后城镇化时代的到来,“软硬兼施”、“两条腿走路”势必成为城市发展新的主旋律,尤其对中小城市而言,在先天硬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多在软实力上做文章,才能在人才竞争中弯道超车、破圈逆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随着上海吹响发展软实力的号角,未来中国城市的发展逻辑,不应是大城市够不够大,大城市够不够多。而是每一座城市能否承载年轻人的梦想,能否给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市民足够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