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四五”将供应百万套住房,新增居住用地5000公顷
时间:2021-12-29 来源:北京青年报
北京市发改委日前发布《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社会公共服务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新增各类居住用地5000公顷,供应各类住房100万套左右,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套数占比不低于40%,推进北京安贞医院、宣武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等中心城区大型医院向资源薄弱地区疏解等。
制定共同富裕实施方案
《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建成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多元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普惠性公共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生活服务更好满足多样化需求,整体推动公共服务更尽心、更精心、更贴心、更称心。《规划》从“保基本、扩普惠、提品质、优布局”四个方面构建“十四五”时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框架,提出了40项重点任务举措。
保基本方面,《规划》提出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针对“十三五”以来本市“七有”“五性”仍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提出要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建设,以应对因新冠肺炎疫情等对本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带来的挑战,计划出台《北京市传染病防治条例》,完善全市应急救灾储备库布局,建立医学观察隔离点、方舱医院等储备清单,实现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工程建成投用等。全面推进健康北京建设,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资源薄弱区疏解,推进积水潭医院、安贞医院、北京口腔医院等一批优质医院新院区建成投用。
同时,促进全民健身设施开放共享,打造百姓身边“15分钟健身圈”,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超过53%。全面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实施中小学建设专项行动,持续增加优质资源覆盖面,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大幅扩大郊区优质高中资源,持续加快重点产业功能区和人才聚集区优质学校建设。推进沙河、良乡高教园区向大学城转化,构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规划》还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方案,完善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设计,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出台包括开辟老年人绿色通道、推动线上服务适老化改造等一系列实的举措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数字鸿沟”问题。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本市将优化重大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织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构建以公共图书馆、综合书城、特色书店、社区书店等为支撑的15分钟现代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规划》还提到,千方百计稳就业促增收,确保年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6万人,制定共同富裕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持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和待遇计发政策,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健全工伤、生育保险政策,健全四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
此外,多举措增加住房供给,新增各类居住用地5000公顷,供应各类住房100万套左右,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套数占比不低于40%。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将达90%
扩普惠方面,《规划》提出要聚焦基本公共服务不能有效满足的服务需求,着力扩大重点领域普惠性公共服务供给。支持公办和民办普惠托育机构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招收2至3岁幼儿,到2025年底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托位4.5个;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实现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课后服务上,统筹校内校外资源,完善中小学课后服务,开展假期托管服务;实施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推动一批培训疗养机构转型养老服务设施;增加产科、儿科、口腔、精神等专科医疗服务供给,规划建设首都医科大学研究型医院,加快建设一批研究型病房。
提品质方面,《规划》提出为不断满足市民消费升级需求,要积极发展生活服务,提升优质服务供给。鼓励服务供给社会化,规范发展民办教育,促进健康服务提档升级,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丰富高质量文体服务,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推动服务发展国际化,加快发展国际教育和国际医疗,满足国际人才、引进人才公共服务需求,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合作,讲好北京故事,大力举办高水平国际品牌赛事活动,打造国际体育赛事之都。
推进大型医院向资源薄弱地区疏解
优布局方面,《规划》围绕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要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区域布局。推动中心城区功能优化提升,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老城整体保护,充分利用疏解腾退空间优先补充民生设施短板。推进北京安贞医院、宣武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等中心城区大型医院向资源薄弱地区疏解,优化老院区功能。实现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北京市文化中心、北昆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东单体育中心整体改造、月坛体育场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二期等公共文体设施项目建成投用。
同时,提升城市副中心公共服务品质,推进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二期等一批优质教育、医疗设施建设。高质量完成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建设,建成路县故城遗址展示保护工程,依托环球影城、台湖演艺小镇等增强副中心文化吸引力和辐射力。
此外,提升多点新城公共服务承载力,聚焦回天、城南、新机场等重点区域,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编制实施平原新城公共服务补短板项目清单,继续推进北京工商大学良乡校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昌平校区等高校项目建设,做强区域教育资源支撑。加快建设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扩建、清华长庚医院二期、房山区中医医院新院区等项目,增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琉璃河考古遗址公园、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等项目建设,打造文化休闲新地标。
《规划》提出,补齐生态涵养区公共服务短板,健全全民覆盖、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一零一中学怀柔校区、北京市八一实验学校等基础教育项目建设。推进怀柔、平谷妇幼保健院与密云中医医院迁建,加快怀柔医院二期等医疗项目建设。推动京津冀区域公共服务协同发展,发挥北京优质资源辐射作用,推进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服务共建共享,带动提升区域公共服务水平。
特点
发展纯市场化供给的生活服务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规划》有5个特点,首先是突出首善标准,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规划》对标对表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发展目标和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提出“十四五”时期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2.8岁,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8年,“七有”“五性”民生保障指数达到120等20项民生发展指标,目标设定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同时,《规划》突出分类推进,按照服务供给的权责属性,将社会公共服务进一步细化分类,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需求。基本公共服务聚焦群众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主要由政府兜底保障。普惠性公共服务主要着眼于群众生活品质升级有需求、政府不能有效满足的需要,由政府、市场共同提供,实现品质更优质、价格可承受。《规划》还针对群众高品质服务需求,提出了发展纯市场化供给的生活服务,推动健康、养老、托育、文化、体育等重点领域服务业品牌化、连锁化发展,提升服务国际化水平,政府主要负责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引导产业规范发展。
此外,《规划》突出统筹发展,从更广领域和更大区域加强社会公共服务顶层设计;突出效率提升,做优增量与盘活存量相结合,充分挖掘现有设施利用效率;突出短板弥补,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资源布局。
内存
“十三五”时期增学前教育学位23万个
《规划》介绍了“十三五”期间本市社会公共服务提升成效。“十三五”时期,本市累计增加学前教育学位23万个,全市四级文化设施平均覆盖率达99%,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57平方米,民生短板加快补齐。北京电影学院、同仁医院等一批中心城区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薄弱地区和新城疏解,公共服务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冬奥会、冬残奥会竞赛场馆及相关基础设施基本完工,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大文化带建设有序推进,一批重大民生工程顺利推进。
此外,创新推进“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形成“回天有我”社会治理品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9万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持续扩大,低收入农户收入全面过线、低收入村全面消除,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2.43岁,常住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12.6年,北京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迈上了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