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责制”的压力下,政策密集“补刀”!风暴从京沪深向全国蔓延
时间:2021-08-11 来源:蓝白观楼市
前几天,蓝白写过一篇文章:房价上涨不“担责”的时代过去了。
当时住建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司长张其光接受央视采访说:对调控工作不力、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要坚决予以问责。
这一番表态,对全国所有城市形成了极大的震慑。
过去这些年以来,受土地财政的影响,各大城市对地价、房价的上涨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以往,在GDP目标考核机制的作用下,地方靠卖地获得巨额财政收入,这些钱用于偿还地方债务、基础投资,使一个城市能在短期内驶向发展的快车道。
由于土地竞拍是“价高者得”,地价、房价的上涨,又会吸引更多房企拍地,从而达到利益最大化。
因此,房价上涨对一个城市来说,反而称得上是一件好事。
但今年住建部的态度很明确:这样不好,非常不好。
在问责制的压力下,不管GDP增幅有多快,房价上涨,就意味着一个城市的管理做得不到位。
毫无疑问,城市评价的导向变了,风向自然也会变。
如今,政策已经开始密集“补刀”。
就说8月份以来这几天吧,深圳、北京、杭州、成都、金华、广州、东莞全都出手了。
8月7日,深圳发布严查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情况通报,称经过多轮滚动排查和监管核查,截至目前共发现21.55亿元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
同日,通报“深房理”调查最新进展,共“骗贷”住房按揭贷款、经营贷和消费贷等不同类别,问题贷款金额合计10.64亿元,其中,涉及经营贷3.80亿元,并对5人采取措施。
8月5日,北京发通知:夫妻离异的,若原家庭在离异前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自离异之日起3年内,任何一方均不得在北京购房。
在京籍单身限购一套,非京籍家庭+5年社保个税限购的前提下,按新政策的规定,不管京籍还是非京籍,有两套房的,只要离婚,都不再符合新的购房要求。
同一天成都发通知,即便受赠人具备购房资格,也会被视为“一次交易”,视为发生过住房转让,赠与的住房计入受赠人家庭住房总套数审核购房资格。
如果购房人数是房源的3倍以上,这些网红盘登记时要按顺位复核购房资格,第一顺位是12个月落户+12个月社保,第二顺位是12个月社保,以此类推。
同日,杭州再次加码调控,落户未满5年要满2年社保才可买房(此前对社保无要求),非本地户籍家庭要满4年社保才能买1套房(此前要求2年)。
此外,8月3日,浙江金华市出台房地产调控“十条”新政策,广州黄埔区取消人才住房政策。
8月2日,东莞暂停向个体工商户销售商品房,同时法拍房纳入限购。
要知道,八月份可仅仅只过去了8天时间!
如果只算工作日,也只有5天时间而已。
5天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京沪深到三线中小城市,这几乎是一场无差别式的调控风暴。
这一场风暴,正从金字塔尖的一线大都市,刮向全国。
如果再往前追溯,数字更加惊人。
根据房产专家张大伟汇总的数据:1-7月合计房地产调控已经高达352次,平均每月超过50次房地产调控。
过去几年,每年的调控次数都很密集,可大部分政策对投机者来说都不疼不痒。
今年最大的不同,是全方位、无死角的严厉调控政策。
住建部约谈,房价上涨就问责,央行实施“限贷令”,打击经营贷流入楼市,供地“两集中”,“三道红线”限制房企融资,打击天价学区房,热点城市全面执行二手房参考价。
楼市过去几十年崛起的根源,就在于房产具备强大的杠杆和变现能力,吸引了社会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
如今,通过限制融资、限制贷款、限制变现,冻结房产的流动性,又通过限购不断升级,打压热点城市的投机需求。
相比比原来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现在的种种政策,堪称高明。
对一头难以靠近的猛兽来说,需要坚固的牢笼,才能将其困住。
就算房地产这头猛兽的破坏力再强大,面对这种困局,神仙也没办法。
一边摁住了旺盛的购房需求,另一边,当然还要扩大供给,这是基本的经济规律。
我们能想到的,调控当然也能想到。
住建部住房保障司司长曹金彪表示:今年10月底以前,各地要确定“十四五”期间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建设目标和年度建设计划,向社会公布。
比如,上海目前提出,“十四五”期间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40万套,约占住房供应总量的40%,广州则提出,“十四五”期间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60万套,约占住房供应总量的45%。
也就是说,热点一二线城市未来的房屋供应,接近一半都是用来建租赁房的。
根据七普数据,2020年末流动人口达到3.76亿,较2010年增长了1.55亿,越来越多人从老家进入到大城市,户籍留在老家,漂在大城市。
如果只是一味地打压外来人口、新市民的商品房需求,调控政策就会陷入“一放就乱”的怪圈。
唯有不断扩大租赁房的规模,解绑房产与教育的紧密联系,使年轻人能住在租期长、租金低、公共交通方便的房子里,楼市这一盘棋,才算真正下完了。
我们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