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些问题,房企不是没有意识到,而是忽略了,在2015~2017年市场好时候,房价涨幅可以远远覆盖掉财务成本,一旦出现房价不涨甚至不跌的情况,许多问题就暴露了出来。”
林波表示,“三道红线”之下,这些企业首先面临的是融资难问题,其次是在投资拿地上。以成都为例,红档房企不允许拿地。有些地方可能对于勾地和多元化拿地是区别对待的,地方可能不愿意把项目给他们,原先可以通过产业园、商业综合体、文旅来拿地,未来这类企业将面临较大风险。预计接下来几年,利润率往下走的问题会进一步突出并逐步放大。
收缩规模 降本增效
对于中小房企来说,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一个状况:当下房企不是数量过少,而是过剩。随着行业集中度不断加剧,未来大量中小房企将被淘汰。
“一方面是降负债降杠杆的压力,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运营管理精细化和标准化普遍都缺失。同时被规模所累,不得不拿一些利润率比较低,只为了能周转的项目。”
于小雨表示,对于房企来说,大运营体系建设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只是在金融杠杆盛行的时代,行业对此的关注度并不高,企业对此也未有太多着墨。当前行业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企业对其的重视度有所提升,因此也引起了行业的广泛关注,未来也会是一个比较明确的趋势。
尤其是今年供地“两集中”政策推出之后,“三道红线”融资新规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政策,对房企的融资限制到达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加之当前处于房企偿债高峰,房地产行业承受较高的融资压力。
“由于土地集中出让,房企要在短时间内筹措大量购地资金,这无疑会导致融资压力进一步增大。”林波表示,房企应该将重心放在精准预判和多做一些收并购的项目上。
张波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精细化运营上来说,行业普遍有一定缺失。之前的整个运营更快,更多的是围绕整个快周转来进行的。更快地拿地、更快地开发、更快地销售,在这个快节奏的基础上形成各个方面相联动的机构部门,更快地形成一个协同的前进的效应。所以,速度是第一位,整个规模化的速度是第一位。
林波指出,接下来对于这些中小房企而言,当务之急是“三道红线”先达标,不要想着继续做大,最好的办法是,一是加快去化,在目前比较好的区域和城市里抓紧销售;二是引进战略投资者,比如这两天红星引入远洋。
“内部降本增效、人员调整也要同步进行,如果未来两到三年不需要扩张的话,可能不需要配置这么多人员。”林波表示,这类房企摊子不要铺得太大,同时聚焦在自己熟悉的区域,有着比较好的基础。在这些区域有一些深耕基础,市场确定比较强。继续做下沉和深耕,未来两到三年不太适合去四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