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家园

2021年一季度财政收支情况网上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编者按:2021年4月21日,财政部召开2021年一季度财政收支情况网上新闻发布会,介绍了2021年一季度财政收支情况,并回答了记者们的提问。

2021年一季度财政收支情况

  一、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情况。

  1-3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115亿元,同比增长24.2%。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902亿元,同比增长27.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30213亿元,同比增长21.7%。全国税收收入48723亿元,同比增长24.8%;非税收入8392亿元,同比增长20.7%。

  主要税收收入项目情况如下:

  1.国内增值税18561亿元,同比增长23.9%。

  2.国内消费税5154亿元,同比增长18.5%。

  3.企业所得税9719亿元,同比增长12.7%。

  4.个人所得税3988亿元,同比增长19%。

  5.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4306亿元,同比增长26.9%。关税727亿元,同比增长21.7%。

  6.出口退税3787亿元,同比增长3.7%。

  7.城市维护建设税1507亿元,同比增长30%。

  8.车辆购置税1037亿元,同比增长55.7%。

  9.印花税1301亿元,同比增长69.3%。其中,证券交易印花税880亿元,同比增长94.2%。

  10.资源税531亿元,同比增长22.2%。

  11.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中,契税2038亿元,同比增长68.2%;土地增值税2060亿元,同比增长40.5%;房产税551亿元,同比下降9%;耕地占用税295亿元,同比下降0.5%;城镇土地使用税393亿元,同比下降16.9%。

  12.环境保护税55亿元,同比增长0.3%。

  13.车船税、船舶吨税、烟叶税等其他各项税收收入合计286亿元,同比增长14.8%。

  (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情况。

  1-3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8703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6676亿元,同比下降6.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2027亿元,同比增长8.1%。

  主要支出科目情况如下:

  1.教育支出9005亿元,同比增长13.8%。

  2.科学技术支出1510亿元,同比增长16.3%。

  3.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741亿元,同比增长13.7%。

  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470亿元,同比增长6.1%。

  5.卫生健康支出5387亿元,同比增长8.3%。

  6.节能环保支出1212亿元,同比增长9%。

  7.城乡社区支出4573亿元,同比下降4.1%。

  8.农林水支出3809亿元,同比下降5.5%。

  9.交通运输支出2939亿元,同比下降7.8%。

  10.债务付息支出1994亿元,同比增长27.4%。

二、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一)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情况。

  1-3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8605亿元,同比增长47.9%。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926亿元,同比增长32.9%;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17679亿元,同比增长48.8%,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6467亿元,同比增长48.1%。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情况。

  1-3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7331亿元,同比下降12.2%。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支出176亿元,同比下降9.2%;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相关支出17155亿元,同比下降12.3%,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相关支出15653亿元,同比增长24.5%。

答记者问实录

  问:一季度财政收支呈现什么特点?

  答:谢谢你的提问。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115亿元,同比增长24.2%,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6.4%,两年平均增长3.2%,实现恢复性增长,符合预期,主要是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加上PPI涨幅有所扩大。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8703亿元,同比增长6.2%,“三保”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从税收收入看,一季度,全国税收收入同比增长24.8%,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4.3%。分税种看,一季度,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23.9%,与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5.3%,扣除2019年同期增值税税率不可比因素后,增长4%左右。国内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同比分别增长18.5%、12.7%,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幅为-0.9%、-1.7%,接近回升至疫情前水平。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19%,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23.1%,除居民收入增长带动外,还与股权等财产转让收入和股息红利收入增长有关。契税、土地增值税分别增长68.2%、40.5%,与2019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34.6%、23.6%,主要受商品房销售额增长等带动。

  从非税收入看,一季度,全国非税收入同比增长20.7%。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增值税、消费税恢复性增长带动,随之附征的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收入,恢复性增长28.1%(与2019年相比增长7%)带动专项收入增长30.6%,拉高全国非税收入增幅8个百分点。二是各地加强和规范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管理,全国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增长13.8%,拉高全国非税收入增幅5个百分点。一季度,非税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4.7%,比重比去年全年(15.6%)降低0.9个百分点,也比去年一季度降低0.4个百分点。

  从财政支出看,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6.2%,“三保”等重点支出增长较快。其中,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增长13.8%、8.3%、6.1%。

  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同比下降6.9%,扣除去年同期铁路运输支出不可比因素后下降2.6%,体现了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8.1%,主要是去年受疫情影响,前几个月部分项目支出进度放缓,基数较低。

  问:今年地方政府债券安排整体情况如何?对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有何考虑?

  答: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2021年预算安排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44700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8200亿元、专项债务限额36500亿元。尽管2021年新增限额与2020年相比减少了2600亿元,但仍高于2019年水平。这样安排,保持了2021年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保持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不减。

  2021年一季度,全国各地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进度较前两年有所放缓,主要是2020年发行的专项债券规模较大,政策效应在今年仍会持续释放。

  下一步,财政部将继续做好专项债券发行使用相关工作。一是指导和督促地方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履行各项审批程序,确保专项债券发行一批、使用一批,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避免造成资金闲置。二是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原则,要求各地将专项债券重点用于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点领域和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专项债券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等积极作用。三是加强专项债券管理,基于预算一体化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对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实行穿透式监管,及时掌握项目资金使用和建设进度等信息;研究提出进一步提高专项债券资金使用绩效的新办法、新举措;强化信息公开,促进形成市场化、法制化融资自律约束机制,推动地方完善专项债券使用管理。

  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进一步优化和落实减税政策,促进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请问财政部出台哪些减税降费政策?如何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答: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减税降费,“十三五”时期累计减税降费超过7.6万亿元。大规模减税降费对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就业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数千万家企业和数亿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政策红利。

  当前我国经济呈现稳定恢复增长态势,但基础还不牢固。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要求,综合考虑财政可持续和实施助企纾困政策需要,我们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优化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提升政策实施效果,让企业有更多获得感。具体措施包括:

  一是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近年来出台的降低增值税税率、增值税留抵退税、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等制度性减税政策继续实施,政策叠加效应持续释放。

  二是阶段性的减税降费政策有序退出。对2020年出台应对疫情的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分类调整、有序退出。适当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减征增值税等政策执行期限,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对涉及疫情防控保供等临时性、应急性政策,到期后停止执行。

  三是突出强化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在落实好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税收减免力度,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

  四是加大对制造业和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先进制造业企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

  五是继续清理规范收费基金。取消港口建设费,降低航空公司的民航发展基金征收标准。加大各类违规涉企收费整治力度,严控非税收入不合理增长,防止弱化减税降费政策红利。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加强部门协同配合,推进减税降费信息共享,跟踪做好效果监测和分析研判,及时研究解决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强化政策宣传解读,提高政策知晓度,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加强对地方指导和督促力度,严肃组织收入工作纪律,坚决不收过头税费、坚决防止搞集中清欠,把各项减税降费措施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