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句话可以说是曾经“长租公寓第一股”青客的真实写照。
2月16日,美股上市公司青客新发布2021财年年报,报告期内,该公司营业收入10.36亿元,同比下降14.22%;归属母公司净亏损减少62.89%,但仍亏损5.69亿元。
更早之前数据显示,2017-2020财年,青客分别亏损2.45亿元、4.99亿元、4.98亿元、15.35亿元。计算下来,5年共亏损33.46亿元。
在连年亏损的同时,破产清算也被提上了日程。
据观点新媒体了解,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于1月4日裁定受理上海青客公共租赁住房租赁经营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其债权人应在3月20日前进行线上申报债权。
另于去年8月2日,该公司就因与上海唯品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产生纠纷被裁定支付8.63万元及执行费。但因被执行人无可供执行财产,该程序终止,被执行人负有继续向申请执行人履行债务的义务等。
另外,据风险信息显示,该公司关联近千条限制消费令,多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案件金额达到2542.3万元。
此时距离青客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还不到三年。
2019年10月7日,青客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了招股书,申请在纳斯达克上市。一月后,青客成功IPO,成为“长租公寓第一股”。
风光无限背后,却是“流血上市”、“持续亏损”等刺眼的问题。
事实上,青客所处的分散式长租公寓赛道,如何盈利一直是个难题,高投入、高负债、高成本,以及低产出、无利润已经成为一种行业现象。
有分析指出,长租公寓的主要增长点有四个:一是赚取租金差;二是提供住户增值服务所得,包括家政、购物、会员等的收益;三是房间空置期差,如果实际的空置期比长租机构与业主事先约定的空置期短,这个空置期差内就可以净赚房租;四是金融收益,包括VC及租金贷收益。
而相比集中式长租公寓可以有效利用空间为租客提供更多商业及生活配套服务,分散式长租公寓盈利模式更加单一,通过第一点及第三点的收益并不足以进行快速增长。
在早期,分散式长租公寓常常以“租金贷”模式使资金迅速回流,即通过优惠吸引租客贷款一年租额,获取银行机构资金,而品牌运营方则只需要按月或季支付业主租金。
以这种方式,青客得以实现快速扩张,招股书显示,2012年,青客公寓数量在900多间,到2018年底飙升至9.12万间,复合年增长率达114%。
但这种“高进低出、长收短付”模式存在一个问题,一旦市场有变,就可能面临巨大危机。
2020年新冠疫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疫情的冲击使得长租公寓由于租金及出租率下降导致的资金链紧张问题被急剧放大,不少企业频频暴雷,这其中亦包括分散式长租公寓行业第二家赴美上市的公司--蛋壳公寓。当时,市场也频频传出青客“暴雷”、“倒闭”的谣言。
在此背景下,整治、完善长租市场逐渐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2020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多部委印发《关于整顿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秩序的意见》,其中指出对采取“高进低出”、“长收短付”经营模式的住房租赁企业,在银行设立租赁资金监管账户,将租金、押金等纳入监管账户。
彼时,青客开始选择清理“租金贷”,截至2020年9月30日,青客公寓所提供的租赁单位中,租金贷提供的租金比例由上年同期65.4%降至11.9%。
随之而来的是其它融资渠道的增加,于同期,青客拥有银行贷款5.332亿元,来自某些金融机构的租赁分期贷款5450万元,以及4.446亿元资本租赁与其他应付融资安排。
此外,青客开始转变营运模式,将上海、杭州、武汉等城市部分房源转让给建行旗下的建信住房,而青客则转而担任服务商的角色,通过收取服务费的形式实现盈利。这一方式使青客部分项目转为轻资产模式,减轻了公司成本压力。
不过,该公司也没有放缓规模增速。2020年7月,青客对外公布,将收购国内一长租公寓企业,并新增7.22万套房源,交易总对价1.3亿美元。
从目前的结果来看,青客却是积重难返,疫情反复、租客信心缺失和资本冷却等原因将这个曾经的“长租公寓第一股”拉入深渊。
2021年1月28日,青客突然宣布公司首席执行官、董事会主席金光杰辞职,琼红、郑兆春,姚凯宇和罗永祥多位董事离职。
同时,上市主体亦面临退市风险,其于2021年9月28日收到纳斯达克证券市场有限责任公司上市资格部工作人员的通知,表明青客的美国存托股票(ADS)的收盘价连续30个工作日低于每股1美元以下,公司未满足纳斯达克上市规则5450中规定的最低出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