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刊发报道《工地上来了新工友》,通过深入采访碧桂园旗下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智能建造工程师的工作场景,讲述他们携手建筑机器人,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全面提升施工智能化水平,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故事。
01
——软件研发工程师——
机器人工厂中的“发明者”
“五一”假期,工地不停工,博智林的软件研发工程师张亮仍旧忙碌。他主要负责研发建筑机器人与相关工艺,但工作地点不只在厂房。“现阶段产品已经开发完成了,我在各个建筑工地、样板项目上跑得比较多。”张亮说。
张亮所说的产品是一款被称作“智能随动式布料机”的粉红大个头。智能随动式布料机相当于一个二节臂机器人,工作半径在12到20米,用于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浇筑环节。通过算法,机器人两个臂节协同运动,可以实现自动浇筑混凝土。
产品开发前期,在机器人试验与测试中心里,常常能看到张亮忙碌的身影:测试样机、验证产品、程序调试,环节众多。机器人从图纸变成实体,中间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样机制作。首先是根据要实现的功能进行设计,完成后通过软件仿真,再用电脑里的数字化实验室进行模拟,看看机器人在结构、功能和电器件方面有没有安全性能问题,最后交由专家评定。完成这一步后,就可以下单给智能制造工厂生产样机了。
△智能随动式布料机现场作业
“我希望通过智能机器人的应用,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给劳动者提供一个更友好的工作环境。”张亮说。
02
——解决方案工程师——
机器人进场前的“探路者”
在广东肇庆碧桂园东城壹品项目工地上,刘成斌正拿着平板电脑,仔细记录施工现场的每一处角落。作为一名解决方案工程师,在办公室,刘成斌用电脑进行技术分析;在工地上,则常常需要带上各类测量仪器,仔细勘察施工现场,为机器人进场扫清各种潜在障碍。
解决方案工程师是兼具技术和沟通能力的新工种,能帮助智能机器人适应不同的建筑施工现场,从而更好地进场施工。技术分析、项目分析、机器人选型适配,是解决方案工程师在机器人进场前的主要“探路”工作。
△室内喷涂机器人喷漆现场作业
“传统建筑业无论是在设计、工艺还是现场环境等方面,或多或少与智能建造的要求存在冲突,如何去平衡这个矛盾,保证机器人顺利施工,同时尽可能减少现场改造和设计变更,是我们目前在做智能建造施工策划时,遇到的最大挑战。”刘成斌认为,相比传统建筑行业,通过机器人进行施工,要求更加标准化,能减少作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因素,也能减少施工中不必要的损失。“我认为标准化是智能建造带给建筑行业的最大变化。”
03
——管理应用工程师——
机器人工地上的“操作者”
在广东顺德的碧桂园总部附近, “84亩试验田”(“新翼花园”项目)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中,这是住建部首批公布的智能建造试点项目之一。
戴好防尘口罩、安全帽,穿上反光马甲,机器人管理应用工程师甄上宝进入项目大楼作业4层。眼前,一个“身高”1.75米、呈“L”字形的粉色箱状机器人已做好准备,等待指令。甄上宝打开平板电脑,启动应用程序,连上这台室内装修用腻子打磨机器人的无线网;输入命令,灰色的机器臂随即启动,沿着墙壁上下左右运动,进行自动作业。
△腻子打磨机器人打磨现场作业
腻子打磨的位置是室内的天花板和立墙部分,尽管是自动作业,但仍需要甄上宝拿着手电筒进行打光观察,同时使用靠尺测量墙壁平整度。如果机器人作业不到位,他需要立刻在现场调整机器人的参数,根据经验进行计算,增加压力、增加转速或者减少距离,调整机器人接下来的打磨工艺。
“我幸运地站在建筑行业智能化的潮流上。”甄上宝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机器人并不像很多人理解的那样会取代工人,而是去协助工人,完成很多高强度、高风险的工序,让我们更加安全地工作。”
智能建造人才是推动建筑产业变革的重要保障,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培养了大批具备智能机器人施工、BIM软件应用等能力的专业人才,助力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