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21年8月底,随着最后一批财报的出炉,上市企业的中报正式画上了句号。
从2021年的中报中不难看到,就算是头部房企,行业的“焦虑症”也无法掩盖,增长不再是核心目标,活下去才是首当其冲的要务。撑下去将会迎来什么样的挑战与“磨难”笔者不得而知,但如果现在倒下,留给民众和市场的或许就是一地鸡毛。
在此基调下,头部房企,或结合自身发展大谈“长期主义”、“企业价值”,或根据政策跟进“住有所居”,鲜少直接谈及业绩目标、利润,或直言要“保交楼”;中部房企相对更为实际,更乐于向外界展示企业践行三道红线监管的实效,稳健高质量发展的形象,同样避谈业绩、利润。
前两年眼看冲千亿的房企起高楼,如今却有人在行业震荡裂缝中无奈支撑,继而跌出千亿。
2021年,当禹洲、金辉、卓越等企业在行业严压中冲向千亿或冲过千亿后,千亿俱乐部却又有一家房企将大概率跌下千亿了。
2020年年度销售额超过千亿的这家企业——四川蓝光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光发展”),在2021年上半年的销售额却只有343.9亿元。
蓝光发展距离全年千亿目标,还有65.7%的进度条需要在下半年完成,但是从蓝光发展目前规模收缩、持续卖项目的状态来看,很可能要遗憾错失这次的千亿目标了。
在蓝光发展的中报中我们不难看出,与销售额同时下跌的,还有一系列核心数据:
2021年中报显示,蓝光发展营业收入下滑至24.51%约119.31亿元;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下降至47.21亿元,下滑幅度达446.64%;就目前来看,公司总资产2205.93亿元,扣除预收帐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84.01%,净负债率高达227.78%;而目前手头持有货币资金仅为100.28亿元,较上年期末大减66.28%,其中,可自由动用资金为不到4亿,仅仅只有3.3个亿,各类受限或者限定用途的资金96.99亿元。就目前这样的财务报表来说,蓝光发展可真的有些“捉襟见肘”了。日子确实难熬。
多米诺效应,坏消息一旦出来,不单单只有一个,往往都是接踵而至。
收入利润下滑,债务增长同时,蓝光发展成本却一直上涨。期内蓝光发展营业成本约为125亿元,上升9.24%;销售运营成本约为7.3亿元,上升15.81个百分点;管理费用约为9.3亿元,上升39.73%%。
最为可怖的是财务费用,约为10.8亿元,上升226.87%,约占营收的10%。
为此,蓝光发展做出的解释是“系报告期内流动性紧张部分新增借款未直接用于项目建设,借款费用中费用化金额较去年同期增加所致”通俗的来说就是填坑去了。
然而,面对巨大的坑,就蓝光发展手头上的那些资金能够填完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就在中报出来的同一天,蓝光发展被成都铁路运输中级人民法院列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2.29亿元,案号为(2021)川71执440号。
此外,从企查查等相关数据平台放出来的数据来看,蓝光发展自成立以来涉及司法案件就有204起,其中11.76%的案件案都是因为票据追索权的原因产生的纠纷。有被执行人记录9次,被执行总金额超28亿。
这看起来合情合理的经济纠纷案件,在笔者看来,却有点墙倒众人推的悲苦。
然而,现如今,已是债台高筑的蓝光发展也曾阔过,风光过,也算得上是房产行业的奇迹缔造者之一。作为在成都起家的公司,蓝光发展在2012年销售额“破百亿”也就在那个时候,蓝光发展也豪言壮志,立下突破千亿的目标。2015年借壳上市,蓝光发展快速进入“超车道”,并实现加速,仅用三年时间就跻身千亿阵营,销售额从2015年184亿暴涨到2018年1041亿元,翻了4.66倍。
克而瑞数据显示,2018年蓝光发展位列行业27位,成为名副其实的黑马。
彼时蓝光发展一切向好发展。当然手头上也有钱。
2018年,蓝光发展共持有货币资金251.9亿元,现金短债为1.7.2019年,蓝光发展在健康财务方面达到峰值,持有货币资金259.53亿元,同比上涨3.04%;扣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67.94%,同比下降2.04个百分点;净负债率为79.20%,同比下降23.5个百分点。2019年,蓝光发展与16家大型银行建立总行级战略合作,多元化、全方位拓展境内外市场融资渠道,授信总额超2200亿元。2017—2019年,蓝光发展大手笔拿地,三年拿地金额分别为202亿元、288亿元、654亿元。其中2018年,蓝光发展华东、华中区域分别贡献118.94亿元、114.66亿元,同比增长47.88%、255.87%。
2017—2019年,蓝光发展大手笔拿地,三年拿地金额分别为202亿元、288亿元、654亿元。
看看这光鲜的数字,这令人骄傲的数据,这令人折服的财务报表,彼时的蓝光发展在房产行业多么的令人激动啊。然而,在一条条光鲜的数据下面,在这个飞快成长的身后,却也留下了很多隐患,俗话说的好,步子迈大了,容易扯到蛋。这句话放在蓝光发展的身上一点都不为过。快速扩张,大肆拿地成就了蓝光发展,然而,现在也成了蓝光发展的一剂毒药,这倒真的是应了那句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早在2019年蓝光发展的隐患已经开始凸显出来,蓝光发展开始降速,当年,尽管蓝光发展的销售均价下滑了13%,但依然没有完成1100亿的销售目标。2020年,蓝光发展的业绩虽然突破了千亿,但还是不如上年。
克而瑞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0年,蓝光发展从2018年的27名分别下滑到33、38位。
2021年4月,蓝光发展召开2020年线上业绩发布会,提出年度销售目标为1150亿,同比增长10%。目标不高,但是此时的蓝光发展,笔者不得不打个大大的问号,蓝光发展就目前的财务状况来看,不得不说很艰难。据悉,上半年,蓝光发展实现全口径销售业绩476.5亿元,位列行业48位,业绩目标完成率为41.4%。年已过半,业绩目标却与50%还差了些距离。
然而,在笔者看来,这都不是关键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蓝光发展手头上没钱了。
在2020年,蓝光发展的手持现金为297亿,现金短债比为1.06.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高于70%,三条红线,踩中一条。不光如此,蓝光发展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61.27亿元,负值,而且还负了61.27.这是蓝光发展自2017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值。
2018-2020年,蓝光发展三年有息债务总额分别为537.27亿元、609.04亿元、722.4亿元,逐年攀升。2020年,蓝光发展实现净利36.76亿元,同比下滑11.6%,毛利率为22.58%,同比减少了5.75个百分点,为20年以来的最低值。
这样的是数字,在蓝光发展来看或许只能总结出一句话,“我太难了。谁能帮帮我,感谢他八辈祖宗。”
然而,在这个严监管的时代下,只会有人锦上添花,却很少有人雪中送炭。
报告显示,2019年,蓝光发展债券融资5笔,2020年尚有2笔,2021年上半年则无债券融资。而7笔债券中,还有6笔没有按期偿还。
而在非金融融资工具——票据中,2019年,蓝光发展发行中期票据1次,2020年为4次,2021年上半年则又回到1次。但是所有的中期票据,没有一个是正常按期还掉的。
对此,蓝光发展的解释是因受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融资环境叠加影响。难道就没有自身原因?笔者再次需要打上个问号。
2020年度末至今,公开市场再融资受阻,经营性现金流回速放缓,公司流动性出现阶段性紧张,加之部分金融机构提前宣布到期。
说了这么一句话,简单点就是借的旧钱被宣布提前到期,新钱借不到。这可真的是雪上加霜。
这一原因,最终还是笔者上文提到的,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到蛋。
为了做大规模,加速全国布局,一方面,蓝光发展疯狂拿地。
公开信息报道,蓝光发展一度是地王“杀手”,2018年、2019年和去年上半年,蓝光发展在长三角二三线城市拿了很多“地王”项目,然而,一次性吃的太多,容易消化不良,为了冲规模过多地使用了财务杠杆,是蓝光发展出现财务困难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蓝光发展在构筑双总部布局,努力摆脱成都本地房企标签同时,大本营失守。
2018年,蓝光成都区域的销售额占其总销售额的三分之一,是六大区域中的绝对大哥,2019年下滑至不到20%,2020年则较上年同比下降18.67%。
从融资渠道多元化到新钱借不到,从拿地为了扩张规模到拿地太贵导致财务困难,从全国化布局到大本营失守。
没钱咋办?又不能伤到根本。回守大本营吧。借不到钱,我就卖,不然还能咋办?好歹前期也风光过不是,手头上还有好多优质资产呢,譬如物业啊,医药啊。统统出售套现,先将目前的危机化解掉再说。
去年7月,蓝光发展以将迪康药业卖出变相获利9个亿。今年2月,将下属全资子公司蓝光和骏持有的蓝光嘉宝服务64.6203%的股份出售给碧桂园物业服务,对应交易总代价暂估值人民币48.47亿元,溢价率仅为30%。不能说陪本吧,但是也好不到哪去。
同年5月,蓝光发展转让了无锡和骏房地产有限公司53.17%的股权卖给了万科,双方完成了股权变更。
2017年,蓝光发展豪情的表示已构建“人居蓝光+生命蓝光”战略架构,而在这个,生命蓝光以“3D生物打印+生物医药”为创新支柱产业,如今迪康药业也被迫卖了出去。
当物业服务“逆袭”成各大房企新增长板块,蓝光嘉宝物业是蓝光发展的优质资产,上市两年,收入分别为21、27.34亿元,就这样的优质资产也出售送人。
好家伙,在笔者看来,先前是买买买,现在成了卖卖卖。这几年吃下的市场份额,一股脑又全给吐出来了。看看吧,多难受。好无奈啊。
而且,蓝关发展还表示,光靠卖卖卖这种粗暴的方式解决不了问题,还得从自身找原因,寻求突破口,尽快化解财务风险。让公司回到正常运营轨道上来。为此蓝光发展作出以下四个方面:
1.最大限度保证职工队伍稳定和核心资产完整,为整体风险化解工作的成功创造良好内生条件(此前3月,蓝光发展被传承大幅裁员30%~50%消息,后辟谣称是正常的组织效能调整);换句话说就是看护好大本营,自己的老本。
2.保开发、稳交付,尽最大努力保障项目正常运营;抓销售、抓回款、抓资产盘活,构建全周期定价管控机制,保障业务现金流为正;压费用、降成本。
以上这两条简单来说就是稳定现金流,手都上得有一定的活动资金,关键时刻,资金链一旦断裂,那就是boom。
写到这,也差不多写完了,除了一声叹息,还有更多的是无奈,从时间轴横向来看,蓝光发展这家房企,发展的速度确实很快。笔者看来一家千亿房企的强势崛起不仅仅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还需要千千万万人的共同努力,从这一点上来说实属不易。而当前,调控仍在持续,住有所居是新的主题,房地产市场仍有机会,但愿所有身处逆境的房企重振旗鼓,勇敢的走下去。
“蜀中”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