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病倒的那一周,最煎熬的,莫过于病毒还在,而冰箱里的新鲜食物没了,与此同时,又赶上买菜/外卖/跑腿系统的全线崩溃。
好几次不得不自己出门去取外卖,寂寥的路上,只有穿着各色冲锋衣的骑手穿梭往来。
若以外卖自由来评判一套房子,日常鄙视链大致如下:市中心豪宅>市中心普通房子>高新产业新区>城市边缘小区>近郊及远郊小区>远郊别墅。
它当然不会成为任何人的买房依据,只是经此一役,矛盾凸显,值得你多想一层——外卖不是万能的,但点不到外卖是万万不能的啊!
01.
“你能想象打开所有APP,都是‘超出配送范围’的感受吗?”
我有个编剧朋友,今年刚收了一套远郊超级大盘的房子——你一定在所有房产媒体都看过无数次美丽蓝图的那种。
平日闭门创作,吃饭就小区食堂 为数不多的农家乐外卖,倒也清静。这一轮疫情开始时,她和朋友去了福建旅行,一周后回杭,奥密克戎才识趣地找上门来。
烧到40度的第二天,打开外卖软件就傻眼了,只剩下8公里外的沙县!沙县刚回来你又请我吃沙县?想想要不就让城里的朋友帮忙点了送来吧,一看跑腿费,200多!
“复得返自然”的美好大饼,猝不及防地碎成渣。
相形之下,更可怜的是远郊别墅,你不但叫不到外卖小哥,甚至也看不到邻居,靠开发商建成一个乌托邦,显然不现实,如果再赶上物业不靠谱,那一切都得自己来。
这方面的经验,可能还是国外更丰富。
我有位住在柏林郊外的老同学就曾总结,一是家里得常备食物和药品,并定时更新;二是保持和家庭医生的联络,随时能通过视频问诊和用药。
在德国十多年,她在院子里种满蔬菜,为了吃上豆腐,年年从种豆子开始耕耘。至于外卖……什么是外卖?
02.
不久前看到有个项目的推广,罗列了3公里内的综合体,并标明:外卖送得到的距离。当时还觉得好笑,不就是步行距离内没有综合体吗?说得这么好听。如今再看,这痛点抓得还真准!
比如我住的三墩,3公里内,有三个中小体量综合体。连锁品牌如西贝、东大方、外婆家、海底捞、一席地,再加上必胜客、KFC、麦当劳都能点到——高级货没有,但基本款都在。
平日更多时候,我会选择社会小店,口味多变,而且出餐快。只不过,每一轮风波来袭时,社会小店会率先挂起免战牌,品质也难以坚守。
此时,坐拥三家综合体的好处就显露出来了,外卖运力不够,至少,我还能撑住一口气,花上十分钟自己上门去拿!
比较奇妙的是,我们小区过去N多年里不温不火的底商,在疫情期间被激活了,除了供应小区居民,外卖还将它们的辐射半径拓展成了3公里。虽然依旧是倒了又开,大浪淘沙,但整体人气不错,尤其是生鲜店。
街角那家烘焙,我本以为开不过一个月,后来它成了外卖明星。这次疫情中,它也是始终坚持开门,品种不见减少的神店,老板娘从来不笑,但她家吐司很好吃。
03.
都说“当代青年是外卖养活的”,青年聚集的地方,尤甚。
2015年之后,我曾在未科工作过几年,与互联网产业和高楼大厦一同崛起的,就是外卖行业。因为独居和不会做饭的“外卖人口”大量聚集,那里的一日三餐、下午茶和夜宵,生意都挺好。
并且,大家对外卖价格也不甚敏感,他们可能就是那个设计“满300减30”的产品经理,但你让他们去买菜,绝不会问多少钱一斤。
彼时EFC还是一片工地,而创景路附近的小区和写字楼,外卖丰富程度就已超过我家的三墩老小区。阿里西溪园区的那家星巴克,还蝉联了全球单店销冠。
还有一个原因是,大厂和创业公司都重视企业文化,加班夜的海底捞、KPI达成时的蛋糕和香槟、Leader高兴了请一轮下午茶,都是常有的事。
这一轮疫情来袭时,有未科的老友吐槽,几年来顿顿外卖也没什么,重要的是连锅都没有,病倒之后,生活质量倒退得像古人。
不得已,她在小区群里讨了一只锅,和那些天的许多有志青年一样,“在炒房和炒股之间,毅然选择了炒菜”。
你必须得承认,极速拓展边界的城市,离不开数以万计的骑手。他们维持着城市的运转,甚至影响着未来城市的格局。
04.
外卖有三大定理:好吃的离得远,想吃的卖得贵,下单的送得慢。
唯一能破除这个魔咒的,就是老市中心的房子,在逐渐衰退的学区优势之外,这是老破小全面获胜的另一个赛道。
各种连锁品牌不在话下,它还可以随意拿捏老街老巷里的神隐级美食,浓油赤酱的卤大肠、小钵头的甜酒酿、刚出锅的炸带鱼,分分钟打碎杭州是美食荒漠的谣言。像夜包子这种网红,三公里内也有两家,想吃哪家还能翻翻牌子。
所以有时候,我非常理解外地人的纳闷:杭州人为什么这么爱买房?一座城市的魅力本该多元,不会辜负那些从租房到买房,只认准老市区的人。
我也认识一位早就搬进奥体豪宅的老杭州,一周得去三次城南,在菜市场和小馆子间游走,吃饱买足,元神归位。
05.
唯一能和市中心老破小掰头的,还是顶豪。
某次去拜访住南星的一位前辈,她把自己的手机伸给我点单——我每次进城要纠结半天的那些,就躺在她的外卖目录里,半小时送上门。
不光是餐厅多,外卖的丰富程度、派送速度和高级感,都非寻常可比。
我也曾看到过,位于钱江新城的商业大平层,打出的广告里赫然写着:叫外卖方便,什么样的外卖都能叫得到!
它让你知道,外卖也是可以摆盘的,也是可以宴客的。一方面低调彰显地理位置,随手一份便当,也是来自平安悦坊或万象城,另一方面,也温柔地化解了做饭油烟,维持了大房子的矜持。
还有就是豪宅独有的服务了。
有一次,我和某大平层的保安小哥哥聊了几句,真的喊大酒店私厨上门的,少之又少,但外卖可一点不少啊,不过,即使是十几块的一碗面,物业也会用一只保温箱提上去。
06.
疫情三年,倒也不是一事无成,它推动了某些进步。譬如现在有很多小区,从设计之初就有外卖动线,甚至还有骑手停车的地方。
与之配合的是落客大堂,有电梯直通地下车库,雨雪天,可以不打伞地直通单元楼。
拿我们小区来对比,疫情最紧张时,外卖只让送到大门口,放在简陋的货架上,如果货架也满了,就只能放在保安岗亭旁边的地上。
遇上下雨天,那种打着伞在大门口找外卖的窘迫,真的不想再经历一次了。
这几年,我还养成了给外卖消毒的习惯,几天前重复这个动作时,忽然想,我为什么要消毒?这时候谁还能比我毒?
于是才反应过来,这几天小哥为啥放下外卖就跑,跑了才打个电话过来:外卖在你家门口。
如果可以,更整洁、更保温,又有消毒功能的外卖柜,可能是我和外卖小哥都求之不得的吧。
从前我会觉得这无关痛痒,如今再买房,这一系列设计,一定是最实惠的小区配置之一。
07.
上周,我认识的一位姑娘,真的去体验了送外卖。她只接附近几个小区的单子,主要方式是步行,以免弄洒食物。
第一个晚上,从傍晚到午夜总共赚了30多,超时的费用,平台从配送费里扣掉了。
为啥超时?一次是因为小区楼幢标识钉得过高,树木又过于茂盛,耽搁了近半个小时;还有一次,是道路复杂如迷宫,绕到崩溃,最后还是从地下车库走进去的。
妹子还没经历过买房,妹子也万万没想到,自己的第一份买房认知来自送外卖,这两种小区以后绝不买!
被系统困住的骑手,被奥密克戎困住的我们,在那一刻,终于合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