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才愿意生娃,有产业才能留住人。
石狮为什么人口密度县域第一?因为有产业有工作机会,先是一般的劳务工来做工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专业技术人才来落户。
领导有担当,市民要赚钱,外来劳务工要工作,一个多赢的飞轮就转起来了。
媒体报道,福建南部的县级市石狮人口密度高达4287人/平方公里,在所有县域中遥遥领先。当前,石狮的人口密度已经超过了北上广三大一线城市,在所有城市中仅次于深圳。
人口密度高,说明经济发达:有钱才愿意生娃,有产业才能留住人。
石狮的“秘密”在哪里?如果我们把目光稍微挪开一点,会发现石狮旁边的邻居晋江是县域人口密度第二名,为什么是晋江?
再放大地图看看,它们都是泉州下辖的县级市,而泉州在今年上半年是福建地级市GDP第一名,排在省会福州和名气更大的厦门前面。
石狮、晋江的人口密度之高,以及泉州在福建的经济权重之高,其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这里面一定有一个“秘密”!
这背后其实是多个区域的产业跃进之策,而这一切都暗合中国改革开放的脉络演进。
石狮故事、晋江变化、泉州崛起与文化源流、当地人的格局以及主事者的眼光有着莫大的关系,尤其是石狮、晋江的第一桶金确实得益于信息渠道的开放性、当时的地方性政策,有为者敢闯敢干,有位者给政策,跟进者、后来者才能享受福泽。
石狮的故事和浙江义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01
石狮飞轮转起来
泉州及其下辖的晋江、石狮都是属于闽南,闽南人有什么特点呢?
大家都知道那首歌《爱拼才会赢》,那是闽南人的底色,也是闽南经济的底色。
图源:石狮市人民政府官网
地处闽东的宁德时代的掌舵者曾毓群曾经在办公室挂了一幅书法作品“赌性坚强”,我到宁德时代调研时问过,说是已经换了,可能想要低调一点。
但实际上无论闽南、闽东抑或归属广东管辖的潮汕地区,这些区域的人们在骨子里就是有漂泊、折腾、不服输的基因。
这和他们千百年来的迁徙路线有关,比如晋江人的祖先在西晋时为避战乱南下,在无名江边定居,并把这条江定名为“晋江”,以示不忘自己是晋朝人。
“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第一次大规模南迁。
虽然到了闽南,但闽南人的脚步从未停止,而且他们的视野也逐渐开阔。
仅仅以石狮为例,宋代谢履就有“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的吟诵,说明石狮人早在宋代时就漂洋过海了。
鸦片战争和辛亥革命期间,石狮境域先后掀起两次大规模出国潮。
改革开放后,出现以投亲靠友和劳务输出为主要特征的移民出国出境潮。而且石狮人还有很多迁移到台湾省的。
有了如此绵延且繁多的信息沟通渠道,石狮人从来都是坐于县城眼观天下的。
而这种信息流和沟通渠道也在事实上成就了石狮,让石狮人变成了有钱人。
改开之后的亲朋故旧从海外归来,海关总署放宽了华侨、港澳同胞回乡探亲携带物品限量的规定。回家探亲的华侨都大包小包给家人朋友带礼物,包括一些旧衣服,当时是真穷。
有人看到了商机,于是摆摊卖旧衣服,即当地人俗称的“故衣摊”,生意还相当不错。不仅如此,日用品、小家电也开始卖起来,越卖越嗨。
图:故衣摊
这么干在当时是有争议的,至少是否合法并无定论。石狮政府只做不说,决定为“故衣摊”提供一个场所,并配备建好汽车站。规定所有要做这些洋货的故衣摊,全部集中到新华路去,当时街面上有600多摊,后来还在新华路生产队的空地搞了一个市场。
一时之间,石狮洋货市场蜚声全国,每天有4万多人从各地涌入石狮买洋货,全国各地几乎都有直达石狮的班车。
聪明的石狮人开始办服装厂自己干,最疯狂的时候:30个工人加油干一天,做出来500条裤子,第二天拉到市场上可以一卖而空。
那是石狮的黄金沸腾时代。
做服装需要人手,于是招工,全国的外来劳务工蜂拥而至,石狮的人口开始了吐故纳新的不断持续的过程。
以纺织服装业为代表的石狮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壮大,吸引外来劳务人员涌入石狮,使外来人口急剧增长。
所以石狮为什么人口密度县域第一?因为有产业有工作机会,先是一般的劳务工来做工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专业技术人才来落户。
领导有担当,市民要赚钱,外来劳务工要工作,一个多赢的飞轮就转起来了。
如今的石狮全市民营企业1万多家,产值超亿元企业226家,超10亿元企业19家,民营经济创造的产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90%。
石狮市拥有全国最齐全的服装产业体系,汇聚全产业链8000多家企业,成为闽派服装板块的中心城市。
注意,民营经济才是石狮的最大王牌。
2021年,石狮市新增市场主体32195户。其中,新增内资企业8309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户、外资企业113户、个体工商户23770户。截至目前,石狮共有市场主体逾14.2万户。
也就是说,石狮有14.2万个“老板”。石狮的人口是69万左右,每5个石狮人,就有一个老板。爱创业,乐于当老板,这是环境孕育的结果,东莞与此类似。
义乌的故事也大致差不多。
为了方便及规范鸡毛换糖从业人员的有序经营,1980年,义乌县工商部门尝试性颁发了一万多份“小百货敲糖换鸡毛什肥临时许可证”。当年12月,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给临近省市发了一份函,证明了“鸡毛换糖”的合法经营。
1982年,以谢高华为书记的义乌县委根据实际,提出要“解放思想”“搞活经济”,发挥小商品市场的优势。
在承认“鸡毛换糖”合法经营的同时,谢高华表了个态:“有错误有责任我负责,就算掉了乌纱帽我也不在乎”,结果当时的常委都愿意担责任,他们一致表态:“只要有利于人民的利益,我们集体决定就要集体负责”。
每一个小县城的崛起,无论它临海还是不临海,只要主事者想做事,做对事,老百姓就会发财。
这是石狮模式,也是义乌模式。
02
晋江故事颇具福建特色
晋江的路径也大致差不多。
如今晋江已经名声在外了,一个县级市打造了1个超两千亿、1个超千亿、2个超500亿、2个超300亿的产业集群,拥有产值超亿元企业1165家,上市企业增至50家,2家企业入列全国民企500强,规上工业产值超6900亿元,跑出年均增长600亿元的速度。
什么叫真抓实干,这就是。
晋江有安踏、匹克、乔丹、鸿星尔克、特步、七匹狼、劲霸、九牧王、利郎、柒牌……
晋江人不是天生会做鞋的,晋江鞋业的发源地陈埭(dài)镇曾经是个穷得叮当响的地方,闲散人员太多,又无事可做,于是四处打架,留下“农业学大寨,打架学陈埭”的不良口碑。
后来,因为目睹了华侨穿的时髦鞋子,尤其是运动鞋,陈埭人不打架了,开始学着做鞋,从小作坊做起,什么都没有,只有一颗想发财的澎湃的心。
材料、人才都在外地,那就去买、去请。
因为闽南人都是讲“爱拼才会赢”嘛,最后还真赢了。
晋江人为什么能赢?因为不拼就没饭吃,于是只能拼,政府又很给力:
上世纪90年代,晋江市实施规模、质量“两个工程”,一批龙头企业、集团企业应运而生。
2000年后,晋江市推出品牌、资本“双翼计划”,引导企业从加工制造向创新创造、从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把产业做大、企业做强、品牌打响。
后来,晋江市又推动企业家“二次创业”,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
所以,晋江不是躺赢的,而是政企都在努力认真干活的。
图源:晋江市人民政府
晋江故事中还有一抹底色颇具福建特色:家族中的企业一旦有事,家族中必然人人相助,非常抱团。哪怕是有竞争关系的企业家也经常在一起喝茶,大家谈的是如何把事情做大,毕竟地球这么大,不是谈论如何把对手搞死,格局,这就是格局。
如果一个县级市拥有如下“战绩”: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9%、突破29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年均增长4.7%、达252.5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万元提高到4.8万元,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跃居全国第四,城市投资潜力、营商环境位列全国县域第二。
我想它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
晋江在县域中人口密度第二是因为这里有机会,有钱,有实干精神。
晋江的故事在主脉络上和石狮、义乌有同样的走向。
03
跃升之路不可改变
奋发的石狮、务实的晋江和鲤城、丰泽、惠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区县拼成了福建泉州的经济版图。
泉州何以在福建领先?
不仅仅因为它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世界遗产城市、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而是因为闽南人、福建人始终有强烈的危机感,“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现实让泉州人焦虑,他们只能在信息渠道上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抓住商机以超强的执行力去落地,同时凶猛启动营销,过程中反思、迭代、堵漏洞……
一将功成万骨枯,很多人只看到泉州人、晋江人、石狮人有钱,却没看到有钱背后的挣扎、劳作与奋力突围。
日前,七匹狼的周力源和特步的丁佳敏结婚的消息引起关注。实际上,这种联姻一直有:
此前,特步董事长丁水波的大女儿丁利智嫁给了九牧董事长林孝发之子林晓伟;
八马茶业老板王文彬的女儿王佳琳,嫁给了七匹狼实控人周永伟之子周士渊;
王文彬的另一个女儿王佳佳则跟高力集团实控人高力结婚。
王文彬的儿子王焜恒,娶了安踏创始人丁世忠之女丁思晴。
很多人把这些联姻当八卦看,其实联姻的背后除了经济利益的考量,还有一个价值观契合以及成长环境大致相当的问题。
这些富豪及其子女经常在一起吃饭喝茶,孩子们从小青梅竹马,各家的财富、名气都在一个圈层,精神层面、文化源流也大致接近,他们当然要巩固这种圈层,某种意义上,他们也是在寻找安全感和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和日常生活相关,包括语言、食物、礼仪以及生活习惯。
闽商在强化自身特征的同时,也在给供应链、产业链加安全阀门,并开拓更广阔的渠道。
再扩大一些视野到全国来看,福建以4187万人(各省排名第15位)、12.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各省排名第23位),居然在去年创造了48810.36亿的GDP总量,全国排名第8位,而且是给净上缴中央税收的省份之一,这本身就值得点赞。
石狮、晋江的跃升之路反复提醒我们:保持开放,加速信息的流通,就会触发商机,这是民间的自觉自动。全力提供服务,做好保障,这是政府的应尽职责。
在这两个大梁之上不断添砖加瓦,最终我们就会看到创业者的激情,也会看到打工者的笑脸,更会看到城市的繁荣和人口的密度提高。
泉州在福建的领先,福建在全国的出类拔萃莫不如是。
虽然说大道至简,但是“大道”作为常识却需要反复提及。
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功夫财经无关。如因作品内容存在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功夫财经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