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最跌宕的经济大戏,发生在房地产。
一方面,从“支持房地产一揽子政策”到“一线城市房地产限购应适时优化调整”等吹风不断;一方面,全国新房和二手房成交量依然跌跌不休。
对待房地产,学者们就“需不需要救”争论不断、投资人对趋势犹豫不觉、老百姓对后市迷茫不已。这时候,我们更需要真正了解中国房地产的专家给出理性分析。
为此,凤凰网《问渠人物》栏目特邀中国房地产理论研究届的泰斗,全国房地产商会联盟主席、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前副会长兼秘书长顾云昌先生参与采访交流。
顾云昌是1998年国家房改方案起草小组的主要执笔人之一,亲自参与中国商品房制度的设计,并见证中国楼市的诞生和发展。
出品|凤凰网问渠人物 监制|周翔宇
采访|王婷婷 摄影|陈文莉 剪辑|梁成 视觉|李悦
「论楼市」
地产不是夜壶,但要注意它变“态”了
凤凰网:吴晓波认为,只有救楼市才能救内需;马光远则认为救房地产是一个伪问题,它不需要救只需要松绑。您认为该不该救楼市?当下的中国房地产需要什么?
顾云昌:“房地产变‘态’了,救无用、需纠偏、等恢复”
吴晓波和马光远的基本观点是一样的,只是提法不同,观点也没什么错。
中国楼市当前的情景,不仅是政策造成,更多是由于市场状态发生了变化,市场已经新进入新的周期,简单来说就是房地产变“态”了。
变“态”的市场不是救的问题,是要让它恢复市场的自身能力。这时候需要的是“政策纠偏”。
因为此前的政策出了偏差,比如三条红线力度过猛,现在就在调整。当前来看,“三箭齐发”的力度还不够,信贷方面的松动程度,还无法引起老百姓的积极性。这些问题都还需要调整,整体方向是政策纠偏、激发活力。
凤凰网:中国楼市接下来如何发展?
顾云昌:“房地产不是夜壶,三方面内需庞大”
中国房地产需求还有很大。
中国房地产市场相当于美国50年代的市场,美国房地产市场到现在还在发展,美国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13%,日本12%,英国、法国也在11%-13%。中国房地产贡献率约在6%。当然中国的统计口径不同,英美日法把存量房出租也统计入内了,但不影响证明一个事实——房地产依然是各国的支柱产业。
第二方面,英国法国的人均住房平方米约45平-50平米,中国的人均住房面积远低于此,而且我们用的是建筑面积,国外用的是套内面积。这方面中国住房消费仍有空间。
第三方面,中国城市化还没有结束,还有很多进城人口的安居需求存在,中国城镇化率相较欧美也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所以有后劲。
基于三个关键点,可以明确房地产不是夜壶,并非用一下子就用不着了。相反,我们要擅用和善用房地产,根据市场分化因城施策,激活房地产价值。
凤凰网:如何复苏楼市?
顾云昌:“楼市冰火两重天,只能因城施策”
中国楼市现在整体是“冰火两重天”,但很难具体说清中国楼市到底是怎样,因为中国楼市的特殊之处在于区域性太强——有的地方很热、有的地方卖不掉。
所以地方政府要根据自己地区不同的供求关系,来进行政策调节,因城施策是基础。
首先像近期上海的豪宅还得抢,这种一线核心城市,因为限价的存在,新房和二手房有巨大倒挂,要调整市场就需要充分供应,取消不合理的限购、限价、限贷,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反过来,现在三四线城市很多地方房子卖不掉。这种供过于求的地方,就需要控制土地供地,加强销售。
「论消费」
地产已不是最好投资,修复信心别太急
凤凰网:怎么提振老百姓的住房消费信心?
顾云昌:“大家买涨不买跌,修复信心不能太急”
住房消费信心不只是房地产市场本身的问题。中国楼市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买涨不买跌。
这个阶段总体上房地产价格还在降,很多人不急于卖房,同时受到就业、经济发展、收入等因素的密切影响,所以修复老百姓买房信心还有一个过程,不能太着急。
但政府也不能无处作为,最近公务员带头买房卖房、提倡建设保障房、给予人才补贴等都是积极政策。市场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修复预期是关键。
凤凰网:房地产还有投资价值吗?
顾云昌:“房地产投资性客观存在,但已不是最好的投资了”
现在房地产已经不是最好的投资,但它仍有投资性,要明确这个道理。
房地产有两种属性,一个是消费属性,一个是投资性。
避免不了有些人把房子当作投资品,尤其在房价上涨的时候。比如20年前在上海买一套房,到如今投资回报率是高于当时买股票的。所以客观上无法避免房地产的投资性,这和我们的投资渠道有关。
中国的房子再过10年再涨10倍是不可能的。但从世界经验看,保值增值是可以做到的。
比如在上海这种一线城市买房,租售比相对还是有吸引力的,转手溢价也还有空间。从这个角度,房子是有投资价值的。但投资不等于投机,要区别看待。
并且就投资性而言,比如在普通四五线城市买房,租售比和交易溢价都相对有限,投资价值也会受影响。
「论行业」
经济“大高个”要去泡沫、治根本
凤凰网:房地产拖累中国经济了吗?
顾云昌:“地产是中国经济的‘大高个’,要正视并恢复角色”
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结构中的一个“大高个”,房地产和相关产业占据GDP比例达到17%-18%,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很高。
而且房地产不止是支柱产业,也是民生经济的重要部分,它涉及就业、老百姓财产、土地财政等社会很多方面,影响很大。
现在的房地产市场不平稳,因为2022年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下降了24%以上,降到了13.58万亿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更同比下降了超26%,悬崖式的下降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
我们看到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只有3%。在这样的市场,需要充分正视房地产的经济角色,应该采取强有力的举措,恢复和充分发挥房地产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凤凰网:中国房地产有何关键疑难杂症?
顾云昌:“房价泡沫不好玩,库存泡沫不好办”
中国楼市经过1998年的住房制度改革后,从福利房进入商品房时代,房地产开始了20年的高速发展,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
市场就是供求关系的总和,即供求总量、供求结构、价格。前期中国楼市处于严重供不应求的关系中,这也是为何2003年-2004年提出“7090”政策,鼓励小户型的建设,增加房屋套数。2017年-2018年中国楼市供求开始平衡。
现在中国居民套户比基本是1:1.09,一户人家接近1.1套房,整体来说已经供大于求。所以2017-2022年楼市基本都处于调控中,政策重点是防范房价泡沫,一直是在控制楼市。
房价泡沫不好玩,因为害怕崩盘,控制市场也是对的。
但中国楼市还有一个泡沫——库存泡沫。库存泡沫也不好办,因为没人买,但地方政府、老业主又都不愿意降价。
因为大家一辈子赚的钱都在房子里面,中国居民70%的资产财富都在房子,而且美国老百姓70%的财产在金融资产,30%在房地产。
所以“房价保卫战”之下,去库存泡沫是有难度的。这些问题在过去是不存在的,当市场饱和、行情变化便不得不面临新的命题,等待市场恢复来消化一些问题。
凤凰网:如何从根本上让房地产健康发展?
顾云昌:“房地产短看政策长看制度,找到最适配的中国制度”
促使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有两个着力点,一个是政策,一个是制度。
调控政策一般都是管两年、三年,甚至几个月的短期政策,包括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土地供应政策等。
制度则是长期的管治规划,比如房地产制度、住房制度,目前我们对制度想得还不多,也有漏洞需要修补。
住房制度改革是中国房地产发展的关键,深化改革则是未来长期发展的方向。例如围绕城镇化的改革,就蕴含巨大的能量。
中国仍处在农村人口进城的阶段,处于完善城市发展的最后阶段,城市化走上了“都市圈、城市群”的新战略,此时各地政府和企业都要懂得抓住机遇,要重视“地跟人走”,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在中小城市到处开发。
整个国家发展要抓住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来调控好政策、做好制度建设。
中国的房地产制度建设,曾经借鉴过很多国外经验。我在研究住房制度改革时,去新加坡、美国、英国和一些欧洲国家考察它们的政策制度,都有好的地方。
比如新加坡,利用住房制度改革振兴了经济、解决了就业问题和人口问题,是不错的制度。他们的公屋制度,以收入为核心,对不同等级收入划分很清楚。
但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一个国家就是一座城市,也没有城市化一说。而中国超过660个城市,所以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但不能复制、不能一概而论。
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文化决定了不同的体制,我认为最适合我国房地产发展的,依然会是中国模式。
「论房企」
跳下去就上不来了 三降三升求生存
凤凰网:如何看待暴雷危机,房企还有多少发展空间?
顾云昌:“房企要三降三升,在新陈代谢中活下去”
客观来讲,每个行业都有新陈代谢,好的企业要承担、差的企业要衰退。
不过2008年金融危机之下,一些企业看起来快不行了,但是闭着眼睛忍一忍,睁开眼睛又活过来了。现在却不一样,有的企业“跳下去”就上不来了。
实际上,很多房企总资产几百亿、上千亿。因为短债特别是外债无法兑付,虽然外债可能就几百万,但因为短期流动性风险引爆了信誉风险,最终演变成为了企业经营风险。这已经成为房地产的一段沉痛的记忆。
但危机带来启示、危机往往蕴藏生机。
经过这一轮深刻的调整,拿地就能赚钱的阶段已经过去了,高周转、高杠杆、高速度的逻辑已经改变了。现在基本上只有优秀的上市民企,少数央企国企还活得不错。
房企想活下去、活得好,建议是“三降”“三升”。
第一降是降负债率。以前房企平均负债率可以达到70%以上,现在不少房企负债率还在30%-40%,但一些优秀房企负债率在20%以下甚至是个位数。所以降负债还有很大空间。
第二降是降土地储备。以前房企为什么借那么多钱?买地啊。地价可以占据楼盘开发成本的65%~75%。当然以前房企坚信地价会涨、房价会涨。但现在情形明显已经变了。
第三降是降跨界发展。比如恒大,2万亿资产卖水、卖粮、卖车,规模和债务越拉越大,经营不精通最终是走不长的。
第一升则是提升融资能力。房地产和资金融合在一起,比如在美国管房地产市场的是美联储,在中国开发商的融资能力,也始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第二升是提升经营能力。以后会更强调买生活,而不只是买房子。所以如何经营社区、如何服务居民、如何创造生活品质等等,开发会涉及越来越多社会管理层面的东西。
「论土地财政」
中国发展的秘诀、地产的黑锅
凤凰网:土地财政是祸还是福,地方城投债危机有多少地产的锅?
顾云昌:“土地财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秘诀,锅有石子但也烧出锅香米饭”
现在大家讲土地财政,都是贬义的。其实土地财政,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秘诀。
中国财政分税制度以后,地方政府事权足够、财权不够。土地制度改革后地方政府发现还掌握着土地资源,可以成为地方发展的重要财政来源。
有土地财政,才有今天的中国房地产,才有地方财政,才有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
很多城市也是通过土地财政,用好钱、更好投资,才实现了意料之外的发展。
所以可以说,如果没有土地财政,中国不会有这么大的经济发展。
但是发展到今天,市场饱和了,土地财政无法再持续,很不少地方也开始向中央求救,寻找新的渠道不容忽视。
新渠道有一些,比如房地产税,这一方面能遏制分配不均,一方面也控制地方财政资产的差距性收益。但房地产税设计难度很大,什么时候出台、如何出台、税务政策法律怎么设计等都有许多问题。
如今地方城投债暴雷危机,的确一定程度上有土地财政作用减弱的影响,但并不能简单说是土地财政的祸,也不能武断认为是房地产的“锅”。
房地产这口锅,烧出过香米饭,但也有石子没淘干净。房地产和土地财政都是危害和贡献并存,要客观看待这个问题,要看到它的积极意义,也要看到问题、思考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