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房产

超40家企业被淘汰,陶瓷行业新一轮竞争聚焦成本大战

2022-12-14    来源:界面新闻 记者 |蓝丽琦

2022年接近尾声,各家陶瓷企业已经或即将进入停窑期。

车间工人结束忙碌的生产工作准备回家过年,销售人员抓紧最后的冲刺阶段接单,领导层或为仓库的存货发愁。但无论如何,陶企累积一年的业绩即将画上句号。

作为家居建材中最大的细分领域之一,陶瓷行业的价格变动一直备受市场关。尤其近几年越来越多行业龙头上市或筹备上市,高毛利的陶企更受资本市场青睐。

不过,在今年房地产行业面临调整的大背景下,陶瓷行业也受到冲击。截止目前,今年已有超过40家陶企破产、清算或重整。同时,天然气价格的上涨也导致陶瓷生产成本增加,今年行业内已经掀起多轮涨价潮。

界面新闻从多名业内人员获悉,陶瓷厂破产和倒闭的现象在去年就已普遍,原因主要有上游行业出险导致供过于求、扛不住成本上涨压力等原因。

目前,陶瓷行业正从过往的“野蛮”生长进入“提质拼价”阶段,各企业都在比拼谁的成本更低,谁的销量更胜一筹,竞争愈发激烈。

陶瓷企业倒闭现象普遍

从2020以来,行业洗牌已经在陶瓷行业中显现出来。

根据《陶瓷信息》统计的数据,仅2020年,全国就有67家规模以上建陶企业退出市场。今年延续了这一趋势。

根据中国陶瓷网11月30日的报道,从人民法院公告网、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发现,2022年至今,全国已出现41起陶瓷企业破产、清算或重整案件。

通过天眼查APP统计得出,截止目前已有13家企业注销或吊销。

界面新闻观察到,在41家陶企中,有1家艺术陶瓷企业,有3家陶瓷原料企业,有12家注册资本超过2000万元。其中,佛山市豪帮陶瓷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500万元,增城荔冠陶瓷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7000万元),江西省正大陶瓷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

根据地域分布来看,在41家陶企中,广东企业有12家,江西企业有9家,辽宁、山东、四川企业各有3家。

在国内的陶瓷行业分布中,广东省的陶瓷主产区主要在佛山和潮州,江西省则在景德镇和高安。这四个产区的产量在国内也是名列前茅,有各自的美誉和口碑,当地产业链也相对完善。

伴随陶瓷企业破产后的是资产拍卖、变卖。据中国陶瓷网报道,2022年至今广东、山东、内蒙古、河北、河南、辽宁等省份有超40家陶企的资产被公开拍卖/变卖。

界面新闻观察到,在近期的陶企资产变卖中,评估价最高的为沈阳浩松陶瓷有限公司位于沈阳法库县经济开发区的25处房产及3处工业用地,起价为1.35亿元。但截止12月11日,这些资产的处置总价已降至9000多万元。

对于今年陶瓷行业面临的状况,河北头部陶瓷企业之一高邑县力马建陶有限公司(下称“力马建陶”)董事长陈增现告诉界面新闻,陶企破产或倒闭现象普遍,因国内房地产不景气,供应严重大于需求;同时,国外市场出口不畅,近几年越南、印度等国家的陶瓷产能急剧扩张,且成本较低,占领了中国的出口市场,导致个别企业还返销出口到国内。

一家大型佛山陶企的管理层人员阿吉(化名)阿吉也对界面新闻表示,今年受疫情影响,出现众多原材料厂家封矿,同时陶瓷厂延迟开工或者停产,员工上班方面受影响也大。

河北高邑某品牌销售经理周瑞斌认为,由于生产成本高,加上环保、疫情等原因,陶企今年能正常生产的时间不过半年。

成本上升助推涨价

陶瓷行业今年在面临产能下滑、销售受阻的背景下,依然还面临着成本上升带来的涨价压力。

去年10月界面新闻曾报道,东鹏控股(003012.SZ)等多家佛山头部陶企涨价,引发市场波动。

当时,行业龙头之一新明珠(全称“新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涨价通知函中明确提到,天然气达到4.8元/立方米,煤2080元/吨。而在2020年的报价中,煤炭价格还不足1000元/吨,佛山天然气价格还在3元/立方米。

同样的情况今年仍在上演。今年6月,东鹏控股再次带头涨价,价格上调3%至10%不等。

原材料价格上涨仍是陶瓷企业面临的主要压力。据《陶瓷信息》6月的报道,佛山陶瓷厂实际用气价格折算下来大致为4.4元/立方米,肇庆、清远禾云等产区的LNG(液化天然气)大致为5.1元/立方米,而去年同期价格为3.2元/立方米,涨价幅度在37%至60%之间。

临近年末,曾被《陶瓷信息》评定为全国最大(县级)产区——江西省的高安陶瓷产区,也出现大批陶企宣布涨价。

11月8日,沁园春陶瓷(全称“江西沁园春陶瓷有限公司”)率先发出瓷砖涨价通知,全系列产品价格上调5%至10%。随后,华硕陶瓷(全称“江西华硕陶瓷集团有限公司”)、太阳陶瓷(全称“江西太阳陶瓷有限公司”)、金泰源陶瓷(全称“江西金泰源陶瓷有限公司”)等多家高安产区的陶瓷企业跟涨。

这些涨价的江西陶企均表明,天然气、纸箱、化工等多种原材料价格维持高位,特别是从10月份开始,能源价格涨幅已超40%,导致企业成本不断上涨。

随着“煤改气”政策的推进和“双碳”战略的实施,陶瓷厂的燃料普遍从煤矿换成了天然气,这对减碳绝对是利好。据业内人员介绍,天然气的碳排放量比标准煤低近40%,采用天然气代替煤炭,可减排二氧化碳接近40%。

但从陶瓷行业发展来看,短期内则会面临较大的挑战。

今年5月,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行业工作部主任张士察曾公开表明,2030年前,天然气将成为行业使用的主要能源,但其价格和供应量等因素制约了天然气在陶瓷行业的应用。

张士察表示,一般燃料成本占陶瓷砖生产成本的30%以上,普通陶瓷砖对天然气价格波动非常敏感。尤其到了冬季供暖季,天然气的价格成倍上涨,陶瓷较低的利润很容易被上涨的气价抵消。同时天然气供应量不能保证,同时断供现象频发,也会导致陶瓷企业产量受损。

低成本竞争时代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在今年4月公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建筑陶瓷产量共有81.74亿平方米,同比下降4.61%。同时预测今年建筑陶瓷砖产量将继续保持在一个理性的运行轨道上,产量将达82.5亿平方米。

但受房地产行业的影响,陶瓷行业今年也同样面临供过于求的困境。

阿吉向界面新闻透露,对于普通陶瓷厂家来说,产销比需要达到70%才有利润,但今年他所在厂只能勉强达到60%,“其他厂家就算是上市公司一样是销量下降,利润下降。”

周瑞斌更深有体会,“价格出现了几次涨价,但成本持高不下,涨涨降降也导致客户不再做库存,厂家库存压力大,资金也紧张。”

陶企如何突围?面对目前行业的挑战,阿吉认为是应对原材料的稀缺与天然气价格的波动。

阿吉举例,在提高产品白度的工序中,有一款极其重要的材料——高白水洗土,产自巴西。此前因为疫情、海关税等叠加原因已经封矿,相当于这款材料已经断绝,陶瓷厂家只能寻找二类矿去替代,在这个过程中就很考验厂家压低成本的能力。

“以前是谁的品牌影响大,卖的价格就比较高。但是现在的市场是谁的成本低,谁的销量高,谁就是高端品牌。总的来说,现在是一个竞争成本的时代”,他告诉界面新闻。

想要在成本竞争中胜出,就要求厂家必须有足够多的材料供应渠道、材料替代方案,以及和材料商议价的能力。

能在低成本战中胜出的厂家,还能“捞”一把高利润。陈增现就对当前行业的涨价潮表示,其实大多企业是先涨后降,实则明调暗降。

“先涨后降”的套路在于,厂家先把价格抬到一个新的高度出售给客户,后面再降价,让客户在心理上觉得像“捡到了便宜”。

阿吉表示,有一些厂家是有能力在普遍成本上升的背景下,用各种渠道把自家陶瓷厂的成本降下来。那在价格普涨的情况下,他反而可以多赚一点。

面对陶瓷行业的竞争加剧,除了继续参与外,也有些公司开始布局新业务。

光伏项目就是头部陶瓷企业普遍看重的业务。从2021年开始,东鹏控股、蒙娜丽莎、马可波罗等企业均开始着手布局光伏项目。

蒙娜丽莎文化总监王力曾撰文透露,近5年来,通过审批的陶瓷厂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已超过200个。

此外,周瑞斌还表示,虽然当地倒闭了好几家陶企,但也有几家准备改产。

“其实在陶瓷行业转产的说法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有两种,第一种就是传统陶瓷转产到现代陶瓷,也就是从以往的瓷片转产到现在比较受欢迎的抛釉砖。第二种是规格的转产。”阿吉表示。

出乎意料的是,今年陶瓷企业改产锂电池成了业内热门话题。

在江西产区,今年已有超35条陶瓷生产线升级锂渣坯生产线技改的项目备案通过,总投资超7.8亿元。该消息曾在业内轰动一时。

但改产也会面临技术和环保的新要求。

据第一财经12月6日的报道,宜春锂电行业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原来烧陶瓷的生产线改为烧锂云母,环保要求和工艺都面临重大改变。过往烧陶瓷不存在水源和放射性的污染问题,但烧锂云母就不一定了。

阿吉也表示,虽然云母提锂的工序和陶瓷生产的工序十分相似,但前者所需要的防护设施非常高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并且陶企转产锂电池是有国家特批的地区才能这么做。

力马建陶董事长陈增现则直言,江西有陶企转产锂电池是因为当地有锂矿及上游产业链,如果转行没有绝对优势大概率会失败,“哪个行业竞争都是异常游烈,隔行如隔山,交不起新的学费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plus/comment.htm

热点资讯

舆情监测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