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期推出的‘保交楼’专项借款的基础上,人民银行将面向6家商业银行推出2000亿元‘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为商业银行提供零成本资金,以鼓励其支持‘保交楼’工作。”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于11月21日联合召开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上,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潘功胜介绍。
同日,央行行长易纲在2022年金融街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时表示:“针对前期一些房企风险暴露导致逾期交房,我们出台了2000亿元‘保交楼’专项借款,支持已售住房的建设交付,并研究设立了鼓励商业银行支持‘保交楼’结构性政策工具。”
从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同日两次连续发声可以看出,支持“保交楼”的配套融资支持即将迎来落地。对于目前配套融资落地的进度,潘功胜透露,完善“保交楼”专项借款新增配套融资的法律保障、监管政策支持等,推动“保交楼”工作加快落实。
央行再推2000亿元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
据悉,目前,该结构性政策工具具体操作方案正在向商业银行征求意见,并将于近期推出,以推动“保交楼”工作加快落实,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对此,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本次2000亿元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是近期纾困资金面、提振楼市信心组合拳的又一有力举措,也是 “保交楼”专项借款的补充。相比专项借款需要偿还3%的利息,本次2000亿元贷款计划是由人民银行提供的免息再贷款,也就是商业银行获得这笔资金,贷给保交楼的相关主体并能退出,彰显了央行激励商业银行参与“保交楼”融资的信号。
对于“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房企层面也表示期待政策的落地。一位出险房企的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类似商业银行支持‘保交楼’结构性政策工具,肯定值得期待,但现在还不知道怎么落地;‘保交楼’专项借款总量是不是还会继续追加,到底按什么标准,哪些城市、哪些企业、哪种项目会优先,这是很具体的问题,期待政策落地的细节。”
事实上,就在11月11日,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首次明确提出,鼓励金融机构提供配套融资支持,推动化解未交楼个人住房贷款风险。
短短10天,从提出“金融机构配套融资支持”到“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的推进,可以看出,国家层面对于“保交楼”工作的重视,也反映出当下“保交楼”工作推进的紧迫性。
从2000亿元的保交楼专项借款再叠加2000亿元的配套融资,目前,支持“保交楼”的资金池已经达到4000亿元的总额,这也为“保交楼”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保交楼专项借款已落地多城
在落地方面,从今年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提及“保交楼”以来,目前,“保交楼”专项借款已经落地多个省份和城市,从首个专项借款落地的城市沈阳到专项借款落地额度最高的郑州,再到哈尔滨、长沙、天津等多个城市。
以“保交楼”重点城市郑州为例,其已申请的“保交楼”专项借款额度为70亿元,是目前额度最高的城市。目前,郑州已对全市范围内使用“保交楼”专项借款的95个项目开展全面审计。
在“保交楼”专项借款之上,目前,已经陆续有多个省份和城市结合当地“保交楼”的实际情况,推出了房地产纾困主题基金。例如,湖北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与浙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联合设立50亿元纾困基金,郑州推出100亿元房地产纾困基金,南宁市成立了首期为30亿元的房地产平稳基金,绍兴市落地“稳保基金”。这些基金以当地政府牵头设立,或引入资产管理公司、或引入城投平台、国企等,设立投资退出机制,方式更为灵活。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合力推动下,不少城市的“保交楼”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例如,9月7日至10月6日,河南省省会郑州发起“大干30天,确保全市停工楼盘全面复工”的保交楼专项行动。10月6日,郑州对外公布专项行动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郑州市147个已售停工、半停工商品住宅项目已实现145个全面、实质性复工,2个未复工的项目预计11月底前可实现复工。
同时,新京报记者了解到,10月底,继哈尔滨28个房地产项目收到“保交楼”专项资金后,多个项目取得了实质性复工。目前,包括获得专项资金支持的华鸿金色纽约项目、哈尔滨宝能城、融创旗下4个项目均实现复工。
此外,多个省份也宣告“保交楼”首个项目迎来交付,包括河南保交楼项目中首个交付的项目洛阳市宜阳龙湾盛景、湖南省“保交楼”项目中首个正式交房的楼盘湖南省常德市奥园·誉景湾小区等。
虽然当下保交楼工作取得了一定阶段性的成果,但是从全国层面看保交楼任务依然严峻。“保交楼”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时至年底,“保交楼”工作尤为紧迫,需要加速推动。
对此,央行、银保监会等多个部门也形成了“加快推动保交楼工作”的共识。在此次召开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要推动“保交楼”工作加快落实。
李宇嘉表示:“国家层面的资金纾困,只是一个引子资金,目的还是以国家信用注入及其信号意义,带动社会各方资金注入。保交楼是系统工程,需要政策、金融机构、市场、企业等多方合力促成,才能稳住需求面、稳住价格,也避免风险进一步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