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住不炒”的政策背景下,从限购、限贷,到如今的三道红线、商票监管政策,金融端对房地产的调控,越来越细化。
金“控”时代的到来,预示着房地产的发展逻辑已经更迭,单纯“靠杠杆求发展”的模式空间有限。房地产市场逐步回归理性,企业需要“接地气”,回归本质、练好基本功,才能谋取长久发展。
在全新的“双叠加周期”中,碧桂园率先走出的一条“长行之道”,值得作为样本分析。
因为凤凰网观察到,近几年碧桂园的持续增长更多是依靠“苦练基本功”,一方面确保准确投资,一方面则依靠好产品,保证快回款、提高复购率,实现业绩平稳向上。
长足发展的策略,也给了碧桂园以底气。
2021年的业绩会上,碧桂园总裁莫斌就表态:“未来三年,碧桂园有信心每年录得10%的权益销售额增长,保持各项经营指标同步增长”。
准确投资:提高安全边界 谋业绩稳定性
对于任何企业,投资正确都是安全发展的第一步,房地产也不例外。
碧桂园对“拿地”这一步的要求,就异常严格。
据了解,碧桂园要求,各区域及投资团队要拿“能够获得成就共享的地”,且为了确保按照“碧桂园模式”进行开发,前期策划、市场调研、项目定位,缺一不可。
其中,在市场调研环节,区域、项目、投资、营销必须亲自参与。
严控的拿地流程,让碧桂园在集中土拍制度下,更加进退有度,也更可能获取成本优势。
例如今年6月18日的上海集中土拍中,碧桂园拿下的3宗地块溢价都相当低。其中,新江湾社区的地块更是“0溢价”。
细究会发现,碧桂园拿地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源于其“顺势而为”的把控力。
数据就显示,碧桂园75%的土储聚焦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城市群。
近年上述各大城市群正处于“内生增长”的爆发期,区域的增长能量从一二线城市,传导至三四线城市,不同层级的城市都迎来自己的红利和机会。
顺应这个轮动期的机遇,碧桂园的投资,从各级梯队城市依次下沉,吃透城市群。
效果是明显的。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碧桂园在三四线城市项目获取的18个月后的投资转化率高达1.28.一二线城市的投资转化率0.73.
张弛有度的拿地策略,让碧桂园的土储越发厚重,未来的业绩增长更加确定。
及至2020年,克而瑞发布数据显示,碧桂园以7888亿元的全口径销售金额,再次坐稳房地产市场“头把交椅”。
当年财报数据显示,碧桂园权益可售资源合计约2.25万亿元,以此前权益销售额为基数,可强力支撑公司未来3.5年以上的发展。
可见,金“控”时代,碧桂园攀登的步伐更讲求准确,而由此产生的效果,也更加清晰而稳定。
做好产品:保证核心力 从容跨周期
房企的基本功中,如果说投资体现安全能力,产品则体现生长能力。
尤其是当房地产掀起“向制造业学习”的风潮,做好产品成为房企竞争的核心竞争点。
而碧桂园在早初之时,创始人杨国强就定下了公司“行稳致远、提质控速”的基调,碧桂园的发展策略,核心是“以质求稳”。
碧桂园围绕产品质量的各方面,下足了功夫。
例如项目质量方面。碧桂园按照“关注客户满意度、加强过程质量控制”的管理原则,建立集团层面的质量管控体系,由三大部分组成,即“工程技术管理支持体系”、“工程质量评估考核体系”和“施工质量全过程重点控制”。
其中,在工程质量体系中,评判一个项目的合格与否,5道关:《碧桂园工程质量评分办法》、《施工尺寸误差专项检查办法》、《碧桂园综合质量评分办法》、《碧桂园联合巡检办法》、《监理资料检查评分细则》,缺一不可。
碧桂园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由碧桂园集团总裁莫斌直接担任主任,并设置了专人、专职、专责、专岗,这种设置的规格和规模,在房企中是很少见的。
例如居住品质方面。碧桂园在社区规划设计上强调人性化,在人车分流、新风系统等基础配置上,园区绿化层次更加丰富,增加了以“物联网+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家居(比如刷脸入户、引入机器人服务,语音控制灯光、窗帘和家电,自有配置各种场景...)使得产品明显升级。
在此之外,碧桂园在装修、家居、物业、教育、医疗、零售、金融等地产上下游的投资,为业主提供全链条的“碧环”服务,满足购房者对品质居住的需求,持续给产品的各方面质量加分。
专注对项目的打造,让碧桂园的复购率在行业内非常高,而这一点也体现在了回款率上。
例如2020年疫情之下,碧桂园的权益销售现金回款率依旧达到了91%,这一数据已经是连续第五年保持在90%以上了。
中指研究院发布的销售排行榜,今年1-6月份,碧桂园以4264亿元的销售额和4430万平方米的销售面积位于行业首位,也成为了上半年唯一一家操盘金额超过4000亿元的房企。
同时,碧桂园以上半年67.9%的销售目标完成率,再摘行业第一。
在《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上,碧桂园四年内排名累计攀升320位,2020年至第147位,居全球房地产行业之首。
硕果累累,是对碧桂园的认可,也是对其“接地气”策略的印证——金“控”时代,投资做精准、项目做踏实、把本质做好,那么无论行业面临何种周期更迭,企业总能保持从容。